第四十一章:再论三国(二)
作者:温轩      更新:2021-11-20 10:26      字数:2155
  (),
  “还好吧,《三国》这本书因为是当历史来看,所以也谈不上什么悲剧不悲剧的。”
  “诶...毕竟成王败寇嘛。”
  “嗯?青萝你看的很通透啊!”
  “嘿嘿,还不是小姐教得好。”
  “...这话我喜欢。”
  ..................
  “《三国》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
  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同时他们也是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
  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
  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
  而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
  《三国》的作者罗先生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三国》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第一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第三十七回刘备“一顾茅庐”时遇到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又谈论了汉朝四百年的“治乱”:
  “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沫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
  而《三国》本身,就是演义了汉末“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
  罗先生写《三国》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
  或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
  然而,至少从《三国》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某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第三呢,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乱事的愿望。
  书里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反对乱事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第四,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
  小说一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义”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典型地宣扬了“义”的思想。
  关羽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在民问名声尤大,小说中的关羽,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因其髯长二尺,故人称之为“美髯公”。
  小说第六回中写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后来又加上“跨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从而构成了《三国》中关羽的整体形象。
  作品中还多处表现了关羽的忠义性格。实际上,作品中突出表现的正是关羽“义”的一面,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一个“义”的典型而出现的,“义”是关羽性格的基调。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义”的化身,是民族精神当中“义”的人格化。
  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诶,是这样吗?”
  “是的,除此之外,《三国》中还描写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国的诸葛亮、庞统、徐庶、姜维,魏国的曹操、司马懿、荀彧、邓艾,吴国的周瑜、鲁肃、陆逊……这些智慧型的人物。
  其实就像某先生所说的包公一样,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人民智慧的化身。而通过这些智慧型的人物所演义的三国故事,不管是变化多端的战争,还是复杂多变的局势,抑或治国治民的政治,无不闪耀着中民智慧的光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智慧型人物便是诸葛亮。
  在《三国》中,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占用篇幅最大的一个人物,因此,有人说诸葛亮才是《三国》的真正主角。这也明显体现了作者罗贯中的某种观念。
  实际上,作品中的诸葛亮是作为一个“智”的典型出现的。可以说,诸葛亮是“智”的化身,是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原来是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