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印刷(1368-1644)
作者:喻心      更新:2021-12-13 09:00      字数:3726
  在考虑本书是否采用纸币时,找了一些印刷术的资料,与大家共享。读看看更新我们速度第一)
  明代是我国古代印刷的全盛时期,其主要特色是:一、雕版印刷技术更为精湛,涌现出一大批图版雕刻高手;二、除雕版外、木活字、铜活字广泛应用;三、专用印刷字体成熟并广泛应用;四、出现了彩色套印技术;五、印刷规模大、品种多、地域分布广。
  一、明政府印刷
  明政府十分重视印刷,最大的印刷部门是司礼监和国子监,此外如礼部、户部、都察院、大理寺、兵部、工部、钦天监等部门也都从事印刷。
  司礼监是政府最大的印刷部门,所设的司礼监经厂(印刷工场),规模很大。据万历《大明会典》记载,司礼监经厂有刻版工匠350名,印刷工匠134名,擢配工匠189名,装订工匠293名,还有制笔、制墨工匠数十名,总数超过千人,可称为古代最大的印刷工厂。
  司礼监经厂主要承印由皇帝批准印刷的各种书籍,印刷量最大的是《佛藏》、《道藏》、《番藏》,以及每年度的《历书》。经厂印本一般刻工和纸墨都很精良,可以代表当时的较高水平。
  国子监也是明政府较大的印刷部门,设在南京的称南监,设在北京的称北监。南京国子监历史久,规模大,印书量也远远超过北监。据明周弘祖《古今书刻》记载,南监刻印书籍271种,包括制书、杂书、类书、韵书及经、史、子集等八大类。
  政府其他部门的印书,多与自己的业务范围有关,如礼部印刷过《世臣总录》、《大话武臣》、《臣戒录》、《大礼集议》、《登科录》、《会试录》等书。钦天监负责《历书》的编订及样本的刻印,并设有小型印刷作坊。
  明代地方政府的印刷规模也超过前,其印刷的内容主要有:《地方志》、皇帝批准在各地印的书,历书的地方版本,以及当地名人的着作等,其印书总数超过300种。
  二、藩王府印刷
  明代皇室子弟封王,驻各地,称藩王。不少藩王喜着书,印书,其版本称藩本。这是印刷史上的特有现象。由于藩王有富裕的资金、他们刻印书的用料、刻工都十分考究,代表了当时当地的较高水准。据不完全统计,藩王本超过500多种,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藩王自己的着作。在藩府本中,有不少古代特有的书,如医学、棋书、音乐书、茶谱、花卉、法贴等。这些版本都很珍贵。
  三、明代民间印刷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民间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从而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请记住我】明代民间印刷业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印刷书籍的品种除经史子集外,平话、小说、戏曲故事及各种通俗读物大量刻印。下面重点介绍几个地区的民间印刷。
  北京民间印刷
  北京民间印刷业起源于辽金时代,到明代,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图书销售??场,从而促进了民间印刷业的发展。明代北京的印刷作坊有几十家,主要分布在正阳门内大街、刑部街、宣武门里、崇文门里、太平仓、国子监前等处。在北京书坊中,较着名的有,永顺书堂、金台岳家、更铺门汪谅书铺、二酉堂、高家经铺等。刻书的品种除经、史、子集、诗文选外,也有各种应试参考用书。最有特色的是北京永顺堂刻印的一套说唱词话。有《石郎附马传》、《包待制出身传》等11种。
  南京民间印刷
  南京的民间印刷起源于五代,经宋元都有所发展,到明代发展到鼎盛,有书坊93家,是书坊最多的地区。明胡应麟说: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凡金陵书肆多在三山门街及太学前。南京书坊印刷最多的是各种话本、戏曲、小说,据统计,这类书超过300种,仅唐对溪富春堂就刻印近百种。医学类书籍的刻印量也不少,从中可以看出南京民间印刷的规模。
  明代南京书坊,云集了一批各地刻版的能工巧匠,其中着名的徽派刻工,有不少人在此为各家书坊刻版,他们为各家刻印的书籍插图,达到了古代刻版技艺的高峰。
  建阳民间印刷
  宋代以来,建阳一直是重要的印刷集中地。到明代,建阳的印刷业仍持续发展。据明嘉靖间《建阳县志》记载:书籍出麻沙、崇化两坊,昔号图书之府。……足以嘉惠四方。
  明代建阳印书的特点,除原有经史子集及医学书外,又大量刻印当朝的着作以及戏曲,小说,通俗读物。插图本种类更多。到了明代后期,由于其他地区印刷业的发展,使这里的书籍销量大减,使建阳印刷业有所没落。
  杭州民间印刷
  宋、元以来,杭州的印刷以质量精良称颂,明代时,杭州有书坊二十多家。
  杭州书坊中,最着名的有勤德书堂、容与堂、胡文焕文会堂等。容与堂刻印的《水浒传》、《幽闰记》、《红拂记》、《琵琶记》、《王合记》等戏曲本,刻印精良,字体隽美,是明代杭州刻本的代表。胡文焕是杭州有名的藏书家,也从事编书和印书。他刻印的书以套书而称着,如《格致丛书》一套就有二百多种,《百家名书》103种,这在出版印刷史上很有特色。
  徽州民间印刷
  徽州一带历来是纸、墨、笔、砚文房四宝的产地。还以多出刻版高手而着名,进入明代,这里的印刷业也有所发展。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这里的刻本以插图,字体精美而称着。特别是汪氏环翠堂刻本,可称徽州的代表。
  苏州民间印刷
  苏州的民间印刷业,明代十分兴盛,在苏州的阊门和金门一带,集中着一批印刷作坊。这里所印的书籍数量大、质量好,销行各地。
  在苏州附近的常熟县,有一着名的印刷作坊,这就是毛晋的汲古阁。
  毛晋(1599-1659年)字子晋,号潜在,明代大藏书家,他的印刷作坊最多时雇工200人,从事刻、印、装工作,所印着名的书有《十三经》、《十七史》及各种诗文集,在印刷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他地区的民间印刷
  明代的民间印刷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国,是古代印刷业最兴盛的时代。
  四、明代印刷技术特点明代是古代印刷技术发展的高峰,除了印书品种多,产量大,质量精外,在印刷技术、印刷材料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
  印刷专用字体的成熟
  印刷专用字体的成熟并广为应用,是印刷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准的产物。明代中期,一种横平竖直,横轻竖重,字形方正的字体,广泛使用于版刻,这就是今天所称的宋体字。一般认为,这种字体萌芽于宋,但未能推广。到明代初年,这种字体逐渐成熟,由于国子监刻本的使用,才使其风行全国,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印刷字体。从明版可以看出,当时宋体字已有粗、中、细几种风格,字形有方、长、扁几种。形成了明代独具特色的版面艺术。宋体字的成熟,对后来印刷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清代,这种字体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成为武英殿铜活字,木活字的首选字体。从而更为广泛地推广应用,以至成为今天出版物的主要字体。
  明代的图版艺术及徽派刻工
  随着出版、印刷的发展,插图本书籍愈来愈多。特别是文艺类图书和科技类图书的插图,成为书籍的主要组成部分,更便于读者的理解。有的高手刻版的插图,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促进明代图版刻印技术的发展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出现了一批图版雕刻高手为提高图版质量提供了技术基础;二是一批着名画家参与画稿,为图版提供高水平的原作;三是出版印刷业的发展使竞争更为激烈,促使出版印刷者在提高品质,增加种类,活跃版面上下功夫,大量插图本的出现就是这一社会环境的产物。
  明代的图版雕刻,以徽派刻工最为着名,他们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足迹遍及杭州、南京、苏州等地。
  徽派刻工主要集中在歙县,休宁两地,以歙县为最多,而又以歙县的黄姓刻工最为着名。黄氏刻工中,有姓名可考者有一百多人,除少数在当地献艺外,大部分被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书坊所聘用。
  多色套印及彩色印刷
  在一块版上用不同颜色印刷文字或图象,称为多色套印。这种套印古代有两种,一种是每色分别刻版,再逐色套印。另一种是在一版上刷不同颜色一次印刷。多色套印起源于宋代,用于纸币的套印。元代,出现书籍的朱墨套印。到了明代,有双色乃至四色套印的书籍。而能印出渐变层次的称彩色印刷,这种印刷技术约始于明代中期。其原理是将原稿中的色彩不同深浅,分别刻成印版,然后再逐色套印,最后完成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对彩色印刷作出贡献的是胡正言(1581-1672年)。他与刻印工匠共同配合,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起,刻印了《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当时当这种工艺为??版印刷。与此同时,还采用一种拱花方法,即在印刷品上压印出凸起的底纹。当时还有南京的吴发祥,也用??版拱花法,印成了《萝轩变古笺谱》,印品也十分精美。
  ┗━━━━┛┗━━━━┛┗━━━━┛
  木版彩色印刷工艺流程
  装订技术
  我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形式,经历了卷轴装(隋代)、经摺装(唐代)、旋风装(唐代)、蝴蝶装(宋代)、包背装(元代)。到明代出现线装,使书籍的装帧更为完美。一部书有多册者,还有函套。
  ┗━┛┗━┛┗━┛┗━┛┗━┛┗━┛┗━┛┗━┛
  线装工艺流程
  造纸
  明代造纸业十分繁荣,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以北方一些地区,都分布有较多的造纸作坊。造纸原料有竹、树枝、破棉、稻草等。优质纸则用几种原料混合,以提高纸张性能。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的造纸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