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闻令而百动
作者:
喻心 更新:2021-12-13 09:02 字数:3357
孙应元、周遇吉接到了田楚云的信函,这才突然明白:鞑子退兵之后,大明朝廷的命令恐怕已经出不了北京城了。
孙应元、周遇吉虽然后知后觉,现在也不得不思考禁卫军团的将来。
稍微有点能力的武将、或者率兵打过仗的武将,都是清醒的现实派。孙应元、周遇吉当然知道,朝廷绝无与林纯鸿对抗的实力。
而且,像孙应元、周遇吉这样有追求的武将,无时不刻都期望着遇到一名英明神武的统帅,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给他们带来一场又一场胜利,最终立下赫赫战功,光彪史册。从这点出发,两人希望朝廷来统帅他们,还是希望林纯鸿来统帅他们,不言自明。
然而,孙应元和周遇吉两人忠心耿耿,让他们两个公然背叛朝廷,甚至反身与朝廷作战,这个显然不可能。
对两人而言,最好的结果便是:皇上依然是皇上,朝廷大策却由林纯鸿来主导。
这些心思,若用来处理田楚云信函一事,关键点就落在了朝廷是否认可田楚云的做法上。
孙应元和周遇吉不能决,最终决定由监军陈奎来定策。陈奎本就是皇帝的代表,有谁能比陈奎更适合决定此事?
陈奎没有像孙应元和周遇吉这么犹豫,爽快地决定:以打探消息的名义,派出一名参军至破虏行营。
唐通、白广恩、曹变姣接到信函后,当然不敢擅自决定,不约而同地将球踢到了洪承畴脚下。
洪承畴混了半辈子的官场,他的政治敏感性只会比陈奎更强。像洪承畴这样的人,心思灵敏,为人圆滑,既不像卢象升一般满脑子忠君为国的思想,也不像孙传庭一般视功名利禄为粪土。
洪承畴奋战沙场十多年,吃了无数的苦,操了无数的心,当然以追求功名利禄为先。若能顺带着光彪史册,那就更完美了。
朝廷岌岌可危,即便能延续,也无法继续提供追求功名利禄的舞台!
同时,洪承畴惧怕身后之骂名,不敢对朝廷公然不利。
左右考虑之下,洪承畴答复三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唐通、白广恩、曹变姣都是粗人,十有八九不明白洪承畴的意思。不过,他们手下都有捉笔的师爷,一番解读之后,三将不约而同地下令:以打探消息的名义,派出一名参军至破虏行营。
田楚云见四将都派出了参军,大喜。
军议时,田楚云稍稍摆出了点商议的样子,随后便直接公布了作战计划:
辽东半岛上,金吾军团向耀州(今营口)施加压力。实质上,早在满清鞑子大军南下之前,郑福林就关闭了旅顺、复州周边的贸易,兴兵向北。
郑福林的攻势甚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盖州,三日之后破城,进入盖州。
盖州以北,地形开阔,适合骑兵纵横驰骋。皇太极令多铎率领七千重骑兵与郑福林周旋于平原之上,双方你来我往,互相厮杀得不亦乐乎。
宣府、乌兰察布一线,田楚云令禁卫军团押送五千石粮草至沽源,汇合武卫军团及草原弓兵,以张凤仪为统帅,两部互为犄角,协同进兵,从西边伺机攻击鞑子后路。
蓟辽一线,令唐通、曹变姣、白广恩谨守防线,令雄威军团第一军、第二军分别从龙井关、墙子岭出防线,以营为单位展开运动战,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以消灭鞑子有生力量、破坏补给为目标。
洪承畴率先得知了田楚云的作战计划,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道:“非不想,实无力也!”
洪承畴打的仗可比田楚云多得多,他当然知道凭借关墙防守满清鞑子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满清鞑子手头火炮众多,关墙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除了延长鞑子进攻的准备时间及让守军在地形上占据一定优势外,已经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最好的防守措施当然是在运动中进行大范围穿插,为消灭鞑子创造战机。
洪承畴想得到这点,却不敢付诸实践。他怀疑,一旦命令手下的军队进行穿插作战,恐怕不等鞑子来攻,自己都要把队伍跑散。
田楚云显然对雄威军团的情报、体力、指挥体系有着相当的自信,而且,洪承畴认为,雄威军团的确有这样的能力。
田楚云能派兵出边墙直面鞑子,而且还把后路交给他,洪承畴当然没有反对的必要,遂令属下放开龙井关及墙子岭,让雄威军团北上。
孙应元知悉田楚云的计划后,正纳闷粮草从何而来时,忽然黄渤派人求见,说五千石粮草已经准备完善,就在宣府城中,让孙应元尽快派兵搬取。
孙应元大惊,派人一看,发现黄渤早就通过商人在宣府囤积了将近万石粮草。孙应元放下心来,令禁卫军团押送粮草向沽源靠近,等待张凤仪抵近沽源。
雄威军团穿越洪承畴的防线,显然在济尔哈朗的意料之外,猝不及防下,吃了大亏。待济尔哈朗醒过身来,派遣重兵围剿雄威军团时,雄威军团却与鞑子在崇山峻岭内兜圈。
雄威军团的前身雄威营,兵员来源于巴东的崇山峻岭中,有着良好的山地作战传统。后来雄威军团抵达仙霞关后,又时时展开山地战训练。而且,他们的统帅田楚信本就是长途奔袭和打运动战的高手。
鞑子如何是雄威军团的对手,在雄威军团营级建制的持续调动下,疲于奔命。雄威军团又创造了数次战机,给予鞑子毁灭性的打击。
济尔哈朗无法,只好令鳌拜和准塔暂时退兵,与边墙脱离了接触。
与此同时,张凤仪率领武卫军团,协同禁卫军团,互为犄角,越过沽源,从西边压来,隐隐有威胁鞑子后路之势。
济尔哈朗飞报皇太极,皇太极令济尔哈朗退兵。
自此,济尔哈朗将蓟辽周边抢掠一空后,迅速退回辽东。
鞑子退兵,算得上崇祯十五年的开门红,然而,朝堂之上一片愁云惨雾,没有丝毫庆贺的意思。
形势依然严峻。鞑子退兵后,雄威军团第一军、第二军回撤,分别停在了龙井关和墙子岭,第三军则驻扎在蓟州城外,没有挪窝的意思。
虎啸军团借遮护粮道之机,驻扎在香河、宝坻、三河等地。京师的百姓,甚至能隐隐约约听到虎啸军团的马嘶人吼。
朝廷当然可以下令下属军队进攻荆州军。姑且不论能否打得过,这帮军队是否听令还值得商榷。
也难怪朝廷会产生这样的怀疑,毕竟,这些军队前段时间没有接到朝廷命令,就与田楚云配合密切,还取得了不少的战功。
正当朝廷一筹莫展时,杨一仁再次提出了参军联席署的议案。
此参军联席署非彼参军联席署。以前,杨一仁仅仅着眼于抵抗鞑子入侵,这次,杨一仁着眼的是整个大明!
杨一仁将整个大明的陆上武装力量分为三级。
最低层、最基础的,当然是遍布每个角落的弓兵。弓兵来源于最低层的百姓,农闲时训练、巡逻,维持乡村治安,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乡村自治的作用,为其余武装力量提供优秀兵员。
相对应的,各县设立弓兵处、各府设立弓兵署、各省设立弓兵司,最后由大明军事统辖机关统一管辖。
中间层次,则是地方驻防军。各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战略要地或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驻守常备军队。地方驻防军多配置轻武器,部署少量火炮及战马,主要用来应付辖区内各种不测。
高级层级,当然是遍布大明各地的精锐野战军。野战军按照性质进行划分,虎啸、武卫、天武、骠骑、宣武、金吾、靖国、禁卫、蓟辽等九个军团,再加上神刃军,属于平原、沙漠、草原野战军,负责华北、西域、草原、辽东的防务,保护深入草原、沙漠及辽东的大明利益。
天策、神卫、骁卫三军团,加上背嵬军,属于丛林、山地野战军,负责西南、华南等地的防务,将大明利益往云南、交趾、广南之外延伸。
雄威、神机、霹雳三军团,负责东南、中原腹地的防务,必要时,可作为机动力量对各个方向提供支援。
龙卫、龙虎两军团,属于海军陆战军团,隶属于海军,负责南洋地区的防务。
这些内容倒也罢了,最让朝廷心寒的是,杨一仁提出,在大明建立枢密院,作为唯一的军事统帅机关,管辖所有武装力量,发出作战指令。
枢密院设立枢密使,负责动员、后勤、军政、军务等诸多事务,管辖所有武装力量的日常建设、运作。
同时,枢密院内部还成立参军联席署,由各大军团、海军各大舰队派出数人参加,负责拟定战役级别、战争级别的作战计划,发出作战指令。
至于枢密使、参军联席署对谁负责,杨一仁没有明说,但所有人都明白,枢密使、参军联席署只能对林纯鸿负责。
正当朝堂心寒于林纯鸿试图夺取朝廷军事大权时,郑梦帆、郑鸿逵、洪齐云等等光禄大夫联袂向朝廷、荆州发出提案:《大明中央改制议》。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