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征募结合
作者:
安化军 更新:2021-12-23 21:28 字数:2491
看了看众人,徐平沉声道:“说到底,兵制不得不改,最少也要征募结合,有进有出!”
只要有对外用兵的雄心,实际上谁都知道要改兵制,但怎么改,却是个大问题。说起宋朝就要讲三冗,而三冗的核心是冗兵。历史上的宋仁宗最被人诟病的,是在他当政的时候所有问题都露出了苗头,他却没有痛下决心去改,最终病入膏肓。
然而真是那么容易改的?以历史上来说,让大宋弊病积重难返的正是对元昊之战,一是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最终财政无法支撑,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再一个,便是西北开战大规模增兵,禁军员额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只能进不能出,如果以新增的禁军平均年龄二十多岁来算,则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有三四十年。实际上禁军的员额一增,后续就很难减下来,这种影响时间还要长得多,一直沿续到神宗时期。
王安石变法关于军事方面的内容,后世讲的最多的是将兵法,解决“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问题。实际上历史上的那次变法,在军事方面,将兵法只是枝节,并不是真正的核心。重点讲将兵法,是为了跟对宋朝对外战事分析不力的结论,即兵将不相知是战力低下的重要原因相配合。为了凑这个结论,故意略过了其他一系列重要举措。
最少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宋朝君臣显然不认为兵将不相知是最大的问题,而军制才是最大的问题。历史上王安石对未来军制的设计,是用征兵代替募兵,保甲制度正是为将来的征兵制做准备的。他和宋神宗认识到,这个年代政权统治的极限,也不足以支持募兵制下的大规模战争。要对外开战,募兵制就不能坚持,不然不等胜利自己就先垮了。
从逻辑上讲,熙宁变法在军事方面,一系列制度是先从禁军封桩阙额开始的。封桩阙额是裁减禁军的一种比较柔和的方式,即禁军因为老病逃停等等原因出现了阙额,不再增补,用自然减员的方法把禁军的员额降下来。每出现这样的一个缺额,枢密院便就把名额封存,称为封桩。封桩了多少员额,按照每名禁军的花费,把这笔钱扣下来,用到保甲制的推行上去。禁军减少了的军队,由保甲制度下的征兵来填充。随着时间的推移,禁军越来越少,征兵越来越多,最终实现征兵对募兵的替代。将兵制,就是与这种征兵制相适应的,把组织与指挥体系固定下来,而实现兵员的流动。
很显然,在这种征兵代替募兵的过程之中,禁军的战斗力会迅速地减弱。因为缺额封桩,禁军中剩下的都是老弱,而且越是到了后面越是如此。当然历史的现实是这个进程被打断了,由于党争,旧党当政之后削弱了保甲制度,也不再让保甲向征兵军队转变。这就是宋朝人经常说的,募兵衰,保甲亦衰。到了徽宗当政,甚至把缺额封桩的钱用来享受和摆排场,而不再用于保甲的组织和训练。靖康之变,金军兵临城下,京城禁军实际人数只剩三四万人,而且全为老弱。这种情形本来就是阙额封桩下的必然,是制度本就如此。
回望历史,不得不感叹人类总是不停地自己作死。新旧党争,每一党上台的时候都说要革除前弊,实际的情况是弊端没有革除,而把有用的革掉了。真正的弊端,反而被保存了下来。不如此做,怎么能让人知道对立党派的不足呢?想做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事,偏偏没有那个本事,那只能摆出坏处来,让围观的人知道下台的为什么是坏人。
徐平的历史知识一般,而且他学的课本上,也并没有详细讲解王安石变法针对军制改革的内容。仅仅讲一个将兵法,在他现在看来,连治标不治本都算不上。但徐平却清楚地知道,现在的军制之下,是打不了大仗的。防守都嫌吃力,想打出去是想也不要想。
一句兵制不得不改,一句征募结合,让殿里突然平静了下来。
这不是徐平第一次提现在兵制存在的问题了,而且每提一次,就更加尖锐,说到的问题和措施也更加具体。然而天下和平已经数十年了,改兵制,谁有那个勇气?
沉默许久,赵祯才道:“兵制关系到国家之本,急切间哪里容得随便去改?而且,征募结合,则现在的近百万禁军和厢军,就必然要退掉许多人。这些退掉的人,如何保证他们的衣食?他们一生在军中,别无长技,没了衣食”
说到这里,赵祯看了看殿中的众位大臣,无奈地摇头苦笑:“这不是驱兵为匪吗?”
徐平上前,捧笏高声道:“陛下,臣现在提出此事,正是想到了这些人的去路!如果不是有退路给从军里裁汰下来的人,臣如何敢提此事?”
李迪沉声道:“哪里去?徐平,现在说的可不是三五百人,也不是三五千人!一旦禁军和厢军要改成征募两用,则不裁汰三十五万人是不行的。三五十万兵员,再加上他的妻儿老小,就有百万之众啊!百万之众,大宋虽然大,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啊!”
徐平道:“相公,若是前几年,确实是无处安排这些人。但现在,却是不一样了。下官当年在邕州,兴办蔗糖务,数年时间,前前后后从福建路招募了二三十万人。现在三司之下有蔗糖务,还有营田务,还有各种各样的公司。下官算过,这些新建的衙门每年要招募的人,一年少则数万,多则二三十万。现在正是它们大发展,广招人的时候。如果错过了这几年,员额都满了,就白白浪费了这个机会。一个萝卜一个坑,到那个时候再想填人进去,就要先把地里的萝卜拔起来,一样有人没了饭碗,就麻烦了。”
陈尧佐道:“此事说起来是容易,但人在一个地方过得习惯了,谁会想换到另一个地方去?把兵员裁汰下来,让他们到三司下面讨饭吃,只怕人心不稳,先激起兵变!”
徐平道:“正是此次修《会计录》,才让我发现,原来现在三司下的各公司,里面雇的人过得与禁军不相上下。若是那几个特别赚钱的,还比禁军里要好一点。所以要让士卒乐意从军里退下,也并不是不可能。下官以为当从下面三点做起。第一,禁军严加训练,不可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军中辛苦才是应该的。第二是让要军中的人知道,还有许多地方比在军中要好,更加适合他们。第三,便是三司属下的很多公司,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按照旧的场务习惯去管。而是要参照军中的制度,在公司里,是专门干活不是兵的军队。”
前两项实际上容易,工人的待遇向普通的兵员看齐没有什么,实际上本该就如此。军中训练辛苦更是应该的,懒懒散散哪里还需要专门养军,打仗随便征几个人就好了。关键的在第三点,如此做,才能把人控制起来,不要从军中一出来,就聚到民间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