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章 奉天承运皇帝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2021-12-23 22:57      字数:3621
  汉京,则天门。
  京城百官、地方朝集使、四边封臣诸侯,俱身着礼服。
  冠冕堂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秘书省秘书监柳元上前宣读诏令,则天门前百官都惊讶的发现,今天的诏书开头有些不太一样了。
  在最早还是中书门下为中枢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诏令开头都是门下二字。后来以内阁为首,则改称阁下。还有一段时间则是用大华皇帝诏令这样的抬头,而今天,居然用了奉天承运皇帝这么一个开头。
  奉天承运皇帝。
  有人在想着这六个字的含义,觉得加上奉天承运四个字,立即感觉又上了一个档次。
  而也有一些人心里则在默默的腹诽着皇帝的厚脸皮,还给自己脸上贴金,居然加上这么一个奉天承运的光环。
  众议院院长许敬宗一直想着再进一步,他希望自己任满众议院长五年之后,能够入阁。虽然说众议长和内阁宰相以及翰林院学士都是平级,但大学士和宰相在大家的公认中,还是要更显贵权重的。
  此生若能入内阁为相,那将来就还有机会成为次相甚至是首相。
  首相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心里琢磨着,皇帝既然给自己脸上贴金加了奉天承运两个字,那么也许自己可以往这方面运作运作,比如弄点祥瑞,又或者提议为皇帝上个尊号什么的。
  秘书监柳元高声宣唱诏令。
  皇帝的诏令很长,一次册封漠百八百诸侯,光是那份名单就很长了。
  随着柳元的宣读声,百官又发现了一个情况。
  宣读了半天,居然没有听到一个胡虏名字。
  张李王陈,崔卢郑裴······
  全是汉姓汉名。
  “这些名字取的还挺有意境的。”
  “听说是翰林院的学士们帮着取的。”
  既然为汉家封臣,那当然得用汉名。漠北的这些铁勒封臣们,虽然一个个金发碧眼,高鼻梁深眼窝,偶尔夹杂着一些大饼脸小眼睛,但此时全都穿着大华的紫绯官袍,戴着梁冠,围着玉带,倒也似模似样的。
  从今往后,他们就是汉家臣子。
  从今天开始,不论过去他们是索头辫发,还是披头散发,反正以后都得按汉家的衣冠礼仪束发着冠,身着右衽袍服。
  甚至身为大汉的封臣,他们需要学习汉话汉字,在封地内必须推行汉化教育,使用汉字做为官方文字,以汉话做为官话。
  “这种景象,真是从来未有过,盛世景象啊。”
  漠北铁勒九部,五百多个大小封臣,全都跪伏在则天门前,接受大华皇帝的册封诏令。
  这景象,确实让大华的汉臣们一个个深为感慨。
  真正的四方来朝。
  大唐贞观之时,那时大家觉得中原王朝已经达到了历代所未能及的巅峰。但今日一见,其实远不如也。
  大唐贞观之时,能够把新罗百济倭国都征服为新疆土吗,能够吞并漠南,又让漠北诸侯都跪伏在这里,成为大华的新封臣吗?贞观之时,能够将诸侯分封到南洋,分封到信度,分封到西域去吗?
  没有。
  但大华做到了。
  短短三年,却已经超过了大唐的二十余年天下。
  这份气度,这份包容,这份开放,才成就了今天的这份伟大与荣耀。
  一个又一个被念到名字的漠北诸侯,激动的起身上则天门,从皇帝的手里接过分封的诏书、印章,还有领主的徽章以及皇帝的赐剑。
  天子赐给他们旌旗,赐给他们剑与盾,象征着他们为帝国守卫疆土。
  “臣李不屈拜见皇帝陛下!”
  坚昆侯李不屈登台,跪伏皇帝面前。
  张超手握天子剑,来到李不屈的面前。
  长剑搭到李不屈的肩膀之上。
  “朕,汉家天子、大华帝国皇帝,在此正式册封你为大华坚昆开国侯,苍天为鉴,从此以后,牢记你的职责,守护你的荣耀,为大华屏藩!”
  李不屈跪在张超面前,他激动的抱住皇帝的腿,亲吻皇帝的靴子。
  “臣李不屈对天起誓,永远忠于大华帝国,永远忠于大华皇帝陛下,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为大华屏藩,永固边疆!”
  大华帝国的首相马周在一边颁给李不屈分封诏令,帝国翰林院大学士房玄龄颁给李不屈坚昆侯金印,帝国贵族院长魏征颁给李不屈旌旗徽章。
  最后,张超赐给李不屈三样物品,领主铠甲、盾牌、长剑。
  捧着这些御赐之物,李不屈激动的面色通红。
  八百诸侯。
  从国公到国侯,再到伯子男爵。
  一个接一个的上前。
  仪式有些冗长,但大家都很认真的观礼。
  连张超,今天都没有觉得不耐烦。虽然给八百个封臣一次性授封,确实很耗费时间,但这一切来之不易,也非常珍贵。
  好在公侯伯的赐封仪式花的时间长点,张超还会跟他们说几句话,但到了数量众多的子男爵时,则要简单的多,皇帝剑尖一点,然后颁给赏赐,爵士们就迅速退下。
  就在此时,汉京往东五千里外的东海之上。
  扶桑。
  皇太子张璟正在难波品尝自己胜利的美酒。
  难波距离京都很近,这里是倭国的新都,也就是后世的大阪,因为是临海港口,所以被苏我氏主张迁都至此。
  但迁都不过一年,倭国就亡国了。
  难波已经被改名华津,原来的倭国王宫,已经成了张璟的太子行宫。
  议事殿,文武齐聚。
  既有东征的将军们,也有皇帝选派来的扶桑道文官们。
  “诸位,倭国已经被我们攻灭,如今战事平定,恢复倭国的秩序,恢复生产是重中之中。地方民政这一块,孤相信陛下选派来的诸位大臣们。”
  倭国原有五畿七道,而现在大华将倭国设为扶桑道,原五畿七道,加上虾夷人的地盘,被统改设为九个州。
  六十余个令制国,则改为六十余个县。
  扶桑道九州六十余县,由扶桑道宣抚使为首的地方官们治理,宣抚使之下有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还有各州刺史、各县县令等。
  这一个个的衙门,正在陆续建成,人员也都是中原朝廷任命来的。
  扶桑道做为太子采邑,与朝廷其它直辖道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其它道的宣抚使是地方道最高长官,但在扶桑,宣抚使上面还有扶桑国相,还有议长,再上面还有太子殿下。
  扶桑道宣抚使衙门既受中央朝廷直接管辖,同时又还得接受太子府的节制,受到双重管辖。
  新任的扶桑道宣抚使是太子的老熟人,皇帝张超的亲传弟子李感。
  也是李绩的兄弟,不过如今他叫徐感。
  这位本来是武将,不过这次被皇帝选为扶桑道宣抚使,改任文职。
  徐感也是堂堂实封国公,拥有百里封地,深得皇帝信任,这次选他来扶桑,自然也是为太子保驾护航的。
  “感谢太子殿下的信任,臣此次受陛下委任前来扶桑,一定竭尽全力,将扶桑治理好。”
  站起来先表个态,徐感态度很好。虽然以前他跟着张超一起的时候,张璟都还没出生呢,张璟小的时候,没少跟他屁股后面跑。
  但如今张璟是太子殿下,他现在又是调到太子的采邑任宣抚使,所以这个君臣的定位得把握好,不能乱。
  “徐宣抚,你对扶桑治理有何计划呢?”
  张璟笑问。
  “来之前,臣已经想过这个问题。思来想去,其实太子殿下过去在琉求和朝鲜的地方治理办法就非常的成熟,臣以为,把那些办法拿过来用就好了。”
  治理一个新征服的地方,其实也很简单,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太子的军队那是打的倭人毫无反抗意志。
  所以他们可以完全放开手,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臣来之前,陛下曾经召臣谈过话。陛下说,倭国原是田地国有制,因此我们征服倭国之后,可以据此将倭国所有的田地矿产等都收归国有,然后清查倭国人口,重编户籍,给倭人百姓分田。”
  “将田分给倭人承包经营。”徐感重点指出这句。
  分田实为租田,而且按丁口限制,并不允许超过限额。按口租田,每口租给十亩。一家有几口,那么就租多少亩。这些田地,每五年重新按户籍人口再重分一次。
  张璟也在皇帝给他的信里知道了这事。
  这是摆明了要翻脸了。
  田地矿产等收归国有,这就等于直接抢走倭国贵族豪强们手里的田地了。而租田给倭人百姓,实行两税法,那倭人百姓以后只纳租却不用缴税,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田产,他们的田是佃租朝廷的。
  理论上来讲,收回倭国的所有田产,其实是收到了太子张璟的手里。张璟成为了扶桑最大的地主,张璟每年坐着收租,然后朝廷根据张璟手里的田亩数量,按两税税额,再要求他上缴三分之一的田赋就好了。
  张璟交的税很低,收的租却很高,一进一出,其实赚了很多。但这也算是皇帝给太子的一项收入了。
  太子很明白皇帝的这个政策真的推行的话,就是要在倭国打土豪分田地了,这是要完全清洗掉倭国上层的意思了。
  这将掀起一轮大清洗!
  “徐宣抚就收田分田一事拿出一个详细的章程来,等计划周全了,我们再正式推行。”考虑良久,张璟最后还是决定按皇帝的计划来。
  眼下打土豪分田地,清洗倭人上层,虽然有点不地道,但征服外族,有时候这些事情是必须去做的。
  今天的清洗,能换来日后的长治久安,完全是值得的。
  “为了以防万一,军队这边要做好随时出击的准备!”张璟转头对军方将领们道。
  既然要出手,就不能给对方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