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九十八 孙承宗的报国志
作者:御炎      更新:2022-01-04 17:22      字数:2442
  在京察风暴和边疆风暴一起展开的同时,房守士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救时人选,这个人选由沈一贯上报,得到了朱翊钧的允许和赞同。
  不过房守士本人却没有因为升官而感到开心,相反,得到消息之后,他整个人都显得忧心忡忡,回到家中不言不语,只是坐在书房里默默地思考着什么。
  约莫到了晚饭时分,有一人来到了房守士的书房之中。
  “东翁,您找我?”
  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房守士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位须发浓密、眼睛大而有神的相貌奇伟的中年男子。
  “稚绳来了啊,来,坐。”
  房守士指了指自己面前的椅子,请中年男子坐下。
  “多谢东翁。”
  中年男子孙承宗谢过了房守士,稳稳坐下,而后开口道:“今日两位公子的功课都做得很好。”
  “嗯,有稚绳在,以稚绳之才华,老夫还是放心犬子学业的。”
  房守士微微笑了笑,继而面露忧虑之色:“稚绳啊,老夫方才接到了文选司的调令。”
  “调令?”
  孙承宗微微一愣:“往何处去的调令?”
  房守士低声道:“大同巡抚。”
  “大同巡抚?”
  孙承宗吃了一惊:“大同战乱未休,上任巡抚梅国祯刚刚死难,朝廷在这个节骨眼上让东翁去做大同巡抚,这……”
  “是啊,大同战乱未休,五十万北虏寇边,情况万分紧急,老夫有多年边务经验,还曾统兵拿下一些军功,这不,就被沈阁老给看中了,沈阁老亲自点了老夫的名给陛下,陛下也对老夫很满意,委任为大同巡抚,老夫现在是想回绝都不可能了。”
  房守士叹了口气:“眼下,大同情况不妙,五十万北虏寇边,虽然有萧镇南统兵在防守,但是大同被北虏占据数月,早已成人间炼狱,怕是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老夫若去,千头万绪不说,还有性命之危啊……”
  房守士年纪不小了,有点禁不住折腾了,本来不想答应,但是却又不得不答应。
  孙承宗思虑了一下,开口道:“东翁其实也不用太过担心,据门下所知,大同现在有萧镇南统兵镇守,萧镇南可是大名鼎鼎的名将,有他在,至少不会让北虏突入大同吧?”
  “这可难说。”
  房守士开口道:“虽然萧镇南的确是国朝名将,但那毕竟是五十万北虏,可战之兵十数万,规模之大,嘉靖以来数十年从未有过,大同早已是焦土,发生什么都不好说,更别说,现如今那萧镇南还是总督,四边总督,老夫的顶头上司。”
  孙承宗算是明白自家东翁为何如此犹豫了。
  房守士是历经过边疆磨练的,要说惧怕,那不应该,以孙承宗对房守士的了解,房守士至少不会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之所以如此犹豫,大概就是萧如薰的总督身份在作祟了。
  一个六十岁的高级官员,面对一个年仅二十八岁的年轻人做自己的顶头上司,无论怎么想,都有些膈应,更别说萧如薰还是个武将出身,纯正的武将,国朝第一个武将总督,纵然难得,但还是武将。
  文人先天性的心理优势使得他们的自尊心难以承受这种现状。
  过去之后要对一个和自己孙子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行礼,这让房守士如何过得去心里那道坎儿?
  要只是单纯武将就好说了,可他偏偏是总督之职,文将才能担任的职位,你让房守士如何对待他?
  别说房守士了,易地而处,孙承宗自己也不一定忍受得了,虽然他如今只是一个举人,房守士为自己的儿子请来的家庭教师,也算是半个幕僚,但是文人有自己的尊严,更不要说年龄大了他那么多。
  这的确有些难以接受了。
  “东翁,其实,倒也不必如此难受。”
  孙承宗略微分析了一下,开口说道:“萧镇南到底是勋贵武将,这个时候破例做总督只是权宜之计,情况太紧急,需要萧镇南力挽狂澜,这仗一结束,朝廷怎会容忍一个武将做长期总督呢?更别说萧镇南的威望和名气都那么大,统兵一日,朝廷就要担忧一日啊!”
  房守士沉吟了一会儿。
  “稚绳所言有理,老夫也是这么想的,仗一打完,萧镇南必然去职,可即是如此,仗打完之前,他还是总督,老夫还是要屈居于其下,这……”
  孙承宗呵呵一笑。
  “东翁行事,素来为国为民为大义,区区小节,何足挂齿,不过一作揖,不过一声总督,而且萧镇南在朝中名声甚好,与其共事过之人都说他明事理,懂礼节,跟随过大儒读书,累世将门出身,不是那些不识字的莽汉可以相比的,他该怎么做,门下相信,他心里明白。”
  房守士觉得孙承宗说的有理。
  “更何况萧镇南自宁夏之役横空出世以来,从未打过任何一次败仗,战功赫赫,其人,门下还是颇有些向往的,门下也很想见见他。”
  房守士微笑道:“这样说的话,稚绳愿意随老夫一起去大同?”
  “是,门下愿意。”
  孙承宗站起来,拱手一礼:“还请东翁应允!”
  “不留在京城读书备考了?”
  孙承宗苦笑一声:“东翁何需取笑门下?第二回了,门下已经二回不中会试了,年已三十五,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家中亲人,也不知此生还有没有中进士的机会,蒙东翁不弃,才能留在京师。”
  房守士站了起来走到了孙承宗面前,拍了拍孙承宗的肩膀。
  “稚绳才华,老夫深知,一时科场失意不要太过于在意,老夫当初考进士也是连战连败,连败连战,坚持不懈,不惑之年才终于得中进士,稚绳才三十五,何需妄自菲薄啊?”
  孙承宗眼圈儿一热,鼻头一酸,竟忍不住掉下泪来。
  “多谢东翁……”
  科场失意的苦楚,再也没有旁人更能理解了,家人的质疑,生计的艰难,每一次的希望破灭,无不在狠狠的捶打着孙承宗那颗脆弱的自尊心。
  人已到中年,却仍未考取进士,若是富裕人家,考取举人就够了,就可以停步了,若是胸无大志,考取举人也够了,自有人投田到名下,可作地方士绅富有一生。
  可孙承宗不愿意啊!
  他有报国之志,他不愿意做一个地方士绅,靠着盘剥百姓和避税来度过一生,他要实现自己的抱负。
  京城里唯一欣赏他的人,就是眼前这位六十岁的老者,若是他不在,自己留在京城也没有出路。
  回家?
  那不是他的选择,回到家中他只会更加尴尬。
  所以,就去大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