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部分
作者:
未知 更新:2022-02-27 18:05 字数:13030
其三《农爵策》,使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这个条目放到后世来看是很傻x地。但在战国时代用之激励百姓斗心却是不错,毕竟战国时代还是一个奴隶、庶人和贵族对立的时代,获得爵位的庶人、奴隶可以见贵族、见官不用跪拜行礼,这在当时可是一种满足虚荣心的有效手段。对于此点无敌亦是认可,但以缴纳粮税多寡对度量甄别手段,却可能会有失偏颇,还需谨慎斟酌。其四《军功策》,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基本属于谬论。先时无敌参加老公父嬴师隰主持的少梁会战。沙场之中杀了多少人以不可计数。可无敌却没有斩下哪怕一个首级挂在腰间拿去邀功。而且真正沙场死战地时刻,谁有那个闲情逸致一边杀敌一边砍脑袋玩儿?
不要太忙好不好!
军功奖励是必然要实施的,但以斩首多寡而计爵显然不切合实际,这一点无敌自然是有考虑。虽说卫鞅日后搞出的二十级爵位制度流传千古,但无敌既然在此,自然也就不会让其传美于后了。
至于其五《郡县策》,将秦国旧世族地自治封地一律取缔,只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的建议,无敌不但要采纳。而且还要细化,细化到:市、县、乡、镇、村。
实行均田制地首要前提就是将秦国老世族的自治封地收归国有,并且将其封地内的奴隶全部由国家赎身。使之成为自由民、庶民,这个政策在后世被形象的称之为“打土豪,分田地”。之后,便需要将秦国各地的庶民和老世族、戎狄部族进行异地迁徙、打散混编,进而由国府直排官吏,直辖市、县、乡、镇、村,五级行政单位进行垂直管理。使老世族再无可乘之机。
而其六《连坐策》。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对于这个策论,无敌是很“啼笑皆非”地,话说商鞅变法,秦孝公嬴渠梁挂掉之后,太子嬴驷即位,嬴虔便要拿商鞅开刀报昔日商鞅借故割他鼻子地仇,商鞅吓得逃跑,却是被堵在了秦国地国门之下。据《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这便是“作法自毙”地出处!
其七《度量衡策》,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j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这条策论深地无敌之心,但谋划虽好,却不够大胆,按照无敌想法,要统一度量衡,自然是要把全天下地度量衡都统一,不过万里长征足下起,先统一秦国,在统一天下,也是可以地。
(请注意:统一度量衡地首谏确实为卫鞅提出,并在秦国首先实施,秦始皇统一的是全天下的度量衡!)
其八《官制策》,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这等同于政治体制改革,现阶段无敌把士子们放出踏勘,便是在为体制改革埋下伏笔,以备日后实施更为廉洁、高效的政府职能官吏体系做准备。
至于其九《齐俗策》,里面所提到的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这些不该是有政府来制定法令,而是该由教育部门来进行教化,提高全民的道德素养和素质教育,比如搞出一些“戴三个表”、“八耻八荣”之类的东西以儿歌童谣形式推广,当有所建树。
零零碎碎,无敌将一些针对卫鞅《强秦九策》的修改建议提了出来,鉴于商鞅变法的后期实行地是重农抑商政策,以此无敌还特别在信末尾强调。希望他再多走走多看看,乡村要下,市集也不能错过,并特别提示到:“国以农为本,则国积粮粟。国以商为重,则国积金钱。然粮粟是为民生,而金钱可购百物。若国重农亦重商,则举国粮粟无忧,百物齐备。”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逐渐崩溃、封建制社会形态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地使用和牛耕地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彼时,天下各国纷纷掀起变法,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卫鞅(商鞅)的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地规律。
在这种情况下。变法地核心之一便是富国强国。核心之二便是继续巩固王权地位,将世族阶层和贵族阶层和平地划入既得利益阶层,使之支持变法。商鞅变法虽然最后取得成功,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人地败亡,以及“秦人不怜”其亡的现实,却昭示了商鞅在这场社会变革中并未能看透政治、经济循环更迭表象下的真实本质。
秦法严苛,颇重r刑,秦赋重戾,至使天下百姓“苦秦久已”。这些都是商鞅变法引起的恶政。虽说无敌也知天下没有不杀之变,可作为一个后来之人,当倾全力不使重蹈覆辙才是。
写完给卫鞅的信。无敌命人即刻转发之后,这才听到帐外敲其了四更鼓响,不知不觉中已是深夜。挥退吏,无敌轻按额头小憩片刻之后,这才拿起那份由申不害从秦西发来的密件。
申不害此人,比卫鞅年长不少,论阅历自然要比卫鞅丰富不少。而其幼而失学。又无名师指点。全靠自学成才,就这点无敌对他也是很佩服的。
从齐国归来途中。无敌曾专门和卫鞅、申不害两人进行过深切恳谈,对于申不害其人的想法观点,也有所得。
申不害地学术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地影响,但他的直接来源是老子还是眼下即将归秦的慎到还不得而知。他遵循老子的大统一哲学,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自然运行是有规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按照无敌的记忆,他要求对待一切事情应以“静”为原则,以“因”为方法,“因”指“因循”,“随顺”。“贵因”指“随事而定之”,“贵静”的表现就是“无为”,申不害把这些原则用于人事,构成其的社会哲学思想。
申不害的“无为”,要求地是君主去除个人作为的“无为”,以便听取臣下的意见。但是,申不害仅仅把这种“静因无为”地哲学思想用于“权术”之中。为了完善这种方法,他进一步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决不是指君主无所作为,只是君主决策前的一种姿态。
在关键时刻,申子要求君主独揽一切,决断一切,也就是独裁!
对于古代帝王而言,独裁无疑是最好的统治方法,虽然在很多时候帝王的独裁必须建立在对臣下绝对控制的情况之下,然千年以降,古往今来无数帝王、政权和统治者们却都无不为之折腰:独裁、专制政治是指由一个人、或具紧密关系的一群人,以绝对权利控制地政治体制。
独裁或专制政治意味着暴虐地统治,这种体制下的政府,对其所有公民采取苛刻和近乎绝对地控制。与此相关,“仁慈的独裁”是特指在十八世纪时发展起的一种模式,独裁者以其的权威在国内创建一些经过改良的政治、社会机构以实现其权利,这种做法很可能受到了在1718世纪产生的thenighenmen运动的影响。
以下字数免费!
本章焦点人物与独裁有关,请谷歌关键字:克拉玛依况丽
只有在一个独裁的政权控制之下的国家,才会衍生出如此荒诞之事!
第一部陇西烽烟卷六墨子攻略 第138章 东出武关
申不害的哲学思想,是君主哲学,是政治哲学。这种哲学由道家的“天道无为”演化发展来,是他的法家“权术”思想的基础。申不害主“术”,但他所说的“术”,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而“法”又是用来巩固君主统治权的,因此他并不是不讲“法”与“势”的。
关于君主的权势,申不害认识得很清楚。在战国诸侯争霸的情形下,君主专制是最能集中全国力量的政权形式,也是争霸和自卫的最佳组织形式。他说:“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令是权力的表现,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势”能。
“权势”是君主实施独裁的本钱!
申不害提出“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秤轻重。”为了说明“法”,他提出“正名责实”的理论。“正名”主张,首先由孔子提出。申不害吸收了这个主张,是名分等级,不得错乱。与孔子“正名”不同之处在于包括责任、分工的内涵。申不害提出“正名”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主处其大,臣处其细”的大原则,而且把这个原则具体化,即把名分按实际情况规定下来,然后进行任命,听取意见,检查监督。
什么是“术”?申不害没有明确规定。“术”是君主的专有物,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法”是公开的,是臣民的行动准则,而术却是隐藏在君主心中,专门对付大臣的。申不害说,“君如身,臣如手”。既然如此,君主仍要对付大臣是由复杂的社会斗争所决定的。
春秋战国时,臣下弑君,酿成习气。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是如果帝王有错,满清时大臣会这样跟皇帝说:“皇上圣明,奴才以为此事该当如何如何,小小浅见,还望皇上定夺。”
而满清之前地大臣们则会:“皇上就算要杀臣,臣也要斗胆直言。皇上肆意妄为,如此下去定然亡国!”
而春秋战国时代的大臣却是:“王上有错,臣以为某君贤德,欲仕之……刀斧手何在?”
因此,现实告诉申不害,君王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民众或敌国,而是来自亲密如手足一般的大臣。所以他一再告诫君主,对君臣关系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相信所有的大臣。申不害认为,君主有了势。定了法。其地位还不是稳固的,必须有两面之术,不然势与法就会变得威严而不受用,刻板而不通达。如果以术来联通势与法,就如虎添翼,无论动静,都会使臣下慑服。他的术分两类,一类是控制术,像前面提到的“正名责实”,就是讲规定职责。考校监督的。还有如君主以静治动地,无为而治的,这些属于领导管理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类是搞y谋,耍手腕,弄权术。玩弄权术,当然不是自申不害开始,但他是第一个在理论上的系统研究者,这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很受历代统治者的喜爱。但从本质上说。无补于稳固政权。因为既然有驭臣之术。必有欺君之方,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性。申不害研究术,有正面的领导控制方法,也有y谋诡计,我们现在不能说他是否道德,但可以说,他的思想和研究是可以启迪后人地。
以上论述都是后世大学古代史必修课程,是后世学者对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革新变法中申不害其人其事所做出地中肯评价。
正由于无敌对于申不害的“术治”立场有所了解,以此看起他的手来尤为专注。
手当中,开篇并无卫鞅那般写些不咸不淡的游历见闻,而是直接切入主题,言道陇西之行见秦国官制六大弊端。其一是官吏太少,一个县城只有一个县令和十数名衙役,无法有效执行国府法令。二是警备力量缺乏,秦国军制只在大县县城或城池要塞驻军,而各地乡村并无驻军,只以村正、里正、乡正来管理民事。三是陇西各地刀耕火种,农事不得其法,效率低下,秦国有专司法、水、工的三司曹丞,却无专事督察农事的农曹丞。四是陇西世族贵胄势力横行,与庶民百姓争水争地。五是陇西秦人只遵族规,不畏国法,好勇私斗,内耗民力。六是陇西各县女多男少,多为老残,少壮稀缺,长久以往,秦国将无可募之兵,可战之士。
据此六大弊,申不害又逐一提出解决之道:一、官吏过少可以采用无敌原本就计划好的办法增加各县官吏,细化官吏职能;二、警备力量缺乏可设立护路、护水曹军(类民兵)以点盖面的策略投放各个乡村,使之覆盖全面,闲时可缉盗安民,战时可护守城池;农事需设专司官吏,推行畜耕、选拔良种,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三世族贵胄势力必须打压消弱,不得已之时须得拿出霹雳手段、杀j儆猴、或强制迁徙、或分散安置,将世族私地收归国有,决不可姑息;四推行新法,遏制秦人私斗之风,应以酷法惩戒,以儆效尤;男女比率失调之事可有国府颁布法令,鼓励青年男女成婚,青壮男子可多娶庶妻,生育子女多者可颁一定奖励。另需遏制贵族蓄养女奴之风气,凡至二十六岁仍未婚的健壮女子,可由官府强制指派男子成婚。手看到一半,无敌忘形之下伸手击案叫好。相比卫鞅的强秦九策而言,申不害地谏策可谓说道点子上去了。卫鞅的策论,只适合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来研究,而申不害地建议则是直接就当前问题做出解决方案。
增加官吏,细化政府职能;设立民兵,解决国内公共安全问题;推行农业科技化、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制定土地政策、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制定宪法、遏制犯罪;调整人口比率、提高生育率,等等这些都是无敌日程上正待逐步解决的问题。
变法革新之事千头万绪,不是朝夕便可圆满解决的大事,一切且需从长计较。
当下无敌也不唤吏。执笔便给申不害回一封。地。
武关位于今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明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地少习山,南濒险要。
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无敌此去韩国,名为迎亲,实为有所图谋。至此从武关而出。往东北走便入韩境。
嬴无敌一年八月初一。秦公无敌迎亲大军出武关。
武关之外三十哩处,通衢道旁,却是有五十名身着便服的秦军骑士整装待发。未及半刻,一身戎装地无敌策马上前,来到领头地那名骑士面前,将一根铜管递上:“阿壮,管中地图你须以性命护之,人在图在,人亡图毁,你可明白?”
“主上。吴壮明白!”吴壮以拳击胸,应承道。
无敌神色郑重,殷切吩咐道:“此去西南。以一年为限,务必寻到谷种。若苦寻无获,亦可将沿途所见之物种携回,须得细心记下详情。”
吴壮答道:“是!吴壮定不辱命,必为主上寻回谷种。”
无敌点点头,伸手紧紧握了握吴壮的肩头,这才喝道:“去吧!”
吴壮此去。正是要去楚国西南之地地九夷部族(既中南半岛的泰、柬、越地区)为无敌寻找水稻谷种。
相传。上古时代,是由神农氏教会先民种稻技术。由此可见。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当时约在商朝出现了“稻”这个字,不过只有类似“臼”字的字形,后来周朝时稻谷种植较为普及,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当中,臼地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风打稻,用手舂米。至于“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点,上下三点,代表著米粒。后来将中间的点连起来,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东汉许慎在其著作一本关于汉字的解说《说文解字》中说到:“米,粟实也,像禾实之形。”
后在汉字中也有将“粟米”称为“小米”,“稻米”为“大米”。透过文字记载,可以看出中国种稻的历史相当悠久是无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学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种,亚洲有很多考古地点曾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稻谷。如1995年在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黄色的稻谷,测定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前,据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地稻谷。此外在长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约7000年前地稻种残留物;广东英德出土的约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然而,就无敌所了解到的情况,眼下稻谷的种植仅仅局限在南方沿海的吴越之地,关中秦地,包括魏国,并无大面积的稻谷种植。其主要原因就是南方的水稻品种无法适应关中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而种不活、产量低也是人们不愿去种植水稻地原因之一。
也因如此,无敌这才萌生了派人前往中南半岛寻找占城稻的想法。吴壮手中的地图,也是无敌依靠模糊地记忆画出的草图。
送别吴壮之后,由景监率领的三千人的观光采购团也迤逦起行,向楚国进发。
景监此去,目的正是为阿森办置采购可以向西方输出的贵重货物,按照无敌的计划,现在是时候启动这条丝绸之路,作为一个窥探欧罗巴地窗口。当然,在窥探地同时,自我的保护措施也必要地,绝对不能搞出后世那种因为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而使得中国遭受数百年侵略,苦难深重、血泪悲惨地破事。
为此,无敌特别命子岸、车英借助清理整顿秦国私奴市场的机会,秘密选拔出一批男女奴隶扣下送往陈仓老营,准备打造一支派往外域的特种部队。
东出武关,一路向北,无敌驻马西望,目光停留在西北方向葱郁的群山之巅。
群山之后,有两块肥沃的土地正等待着无敌率领大秦铁骑前去征服,这两块
土地一块叫做“巴”,一块叫做“蜀”。
锵啷一声,无敌拔出腰下的赤王剑,向身后的两万戎狄精骑喝道:“有我无敌,舍我其谁!”
“有我无敌,舍我其谁!”两万铁骑齐声狂喝应和!
喝声如雷,山摇地动,无敌一时心血来潮,童心大起,跟着呼道:“抢钱、抢粮、抢女人!”
第一部陇西烽烟卷六墨子攻略 第139章 栎阳事故
嬴无敌一年八月,无敌率领迎亲队伍才出武关之时,国内却是一片风起云涌。
士子游历踏勘而归,既带回了记载着秦国各地物产、民风的风物志,也带回了大批秦国官吏贪腐、谋私的控诉之状。
一人告发,尚且可以说其是“不明真相”,十人联袂告发,只怕内里必有缘由。国府之内虽然眼下尚无动静,可遭到攻讦最众的孟西白等老世族却是如热锅上蚂蚁,再也坐不住了。
华屋之内,百余人济济一堂,吵杂声中竟然听不清内里之人究竟在商议何事,头系高冠的孟族新族长孟怛伸手一拍长案,扬声喝道:“老甘龙蔫了……杜挚也撒手不管,这究竟是整的个什么鸟事?依我看,我孟西白三族装聋作哑未必可行,说不得只能将那祸首弃之以自保。”
听着呼喝,满脸麻子的白族新族长白喜也扬声喝道:“且收声!”又向孟怛拱手到:“孟兄,今日招贤馆又归百余士子,都是从秦西来。梦西白两族多居雍、、杜三地,雍城以西这孟族果真都是良民?若是放任这些士子们胡闹,由其空口攻讦,只怕我三族都讨不了好去。弃祸首自保?只怕今日能弃两个,明日就得抛却一双,迟早一日,我孟西白三族非得在秦国除名不可。今日在此集会的众人都是老秦孟西白三族居于栎阳的族老和理事的族亲。自秦穆公起,孟西白三族便俨然等同于秦国世袭罔替的国亲,三族之间以及和嬴氏国族多有通婚,关系已然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
自从下去各县乡踏勘的游学士子不断归来,事关孟西白三族地种种恶、劣之事便如水落石出一般纷纷浮出水面。秦国郡县三十二,除嬴氏国族的族亲直接治理的一些关隘要塞、大城富庶之县外,由三族之仕人官吏治理的地方多达十四县。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三族之人治理了如此多的郡县,以权谋私、罔顾法纪、欺行霸市、鱼r百姓之事自然也没少做。
当然,之前百姓忌惮于孟西白三族的势力,也习惯了逆来顺受,甚至慢慢的适应了这种统治,集体患上了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可山东六国来的学子们却不曾得到足够的教育和经验,并且秦国地新君还鼓励众士子们大胆的揭发、攻讦为政者的劣行恶迹,如此一来。别说新近才出的恶事,便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陈年旧事也被人给深挖了出来。
根据民政司长为少大夫孟怛得来的消息,孟西白三族族人所治理的一十四县之地,能摊上一个优良评语的只有一个岐山孟光,其余一十三县的族人皆是恶迹昭彰,眼下虽不知道新君新政将要以何种手段处理此事,但那个曾经在齐国鼓捣齐王以大鼎烹人地邹忌却正在栎阳,若所料不差,只怕嬴无敌会欣然效仿。
昔日嬴无敌国府门前当街斩杀六元老。便和孟西白等族结下血海之仇。而后各族说服老国后授意将其流放,又使死士半路截杀,哪成想却是步步都失先机,非但没把嬴无敌怎么样,自己个却是赔了不少兵卒、财货、奴隶,而后无敌又收复陇西部族,鏖战六国,一时间威势强盛,使得各族都不敢轻起贼心。谁知道转眼只见又是峰回路转,竟然又傻了吧唧地跑去身陷齐国。还失心疯了。然而,正当各族自觉开心,出了一口恶气之时。这家伙居然被玄女以天舟礼送归国,一日之内便成为了秦国地君上,细细想来,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哩!
西乞赫、白喜、孟怛三人脑中各有所思,场中也渐渐安静下来,西乞族的西乞赫虽非族长,却也是在国府内领有一个外事司长的官制。因此倒也有些发言权:“孟兄、白兄。大半个秦国,可都是咱们孟西白用人命给打下来的。谅他也不敢拿咱们老世族开刀,至不济让族人不做这鸟县令便罢。”
“西乞兄此言差矣!”孟怛闻言不悦道:“这老秦究竟是他嬴无敌一人之国,还是咱老世族的老秦?如无老世族,这秦国还能是秦国么?此次魏军围困栎阳,战死了多少老世族的子弟?咱陇西的老世族又给栎阳送来多少粮草、兵器、马匹?因此这治县职权,咱们可万万不能放手!”
“孟兄所言极是!”西、白两人闻言也是点头,却是同声问道:“眼下之事,该当如何,望孟兄解惑!”
孟怛略略思谋,决然答道:“哼!先静观其变,若是国族不念三族昔日功劳,果真要拿咱老世族开刀。想必,诸位定然不愿乖乖的引颈就戮,授首待亡吧!”
“好!”西、白二人齐喝一声,白喜言道:“孟西白三族休戚与共,当共同进退。”
晚风呼呼,将院内的几颗矮树吹得沙沙作响。数盏油灯将院内凉亭照的通明,老甘龙独自一人斜靠在榻上,手持着一卷简牍,正借着昏黄灯光细细阅读。良久,只见一名年约三旬有余地青年男子自庭外而来,行礼跪坐之后,老甘龙抬眼看来,轻声唤道:“甘成!”
“父亲!”仲公子甘成应道。
老甘龙放下简牍,寻了一具靠腰坐起,缓缓道来:“前些时日,为父上国府,许以世族国勋简拔自家子弟为官任职,却唯独不曾简拔甘氏子弟,你可知道其中缘由?”
甘成答道:“孩儿不知,想来其中定有道理,还望父亲开释!”
老甘龙面露微笑,问道:“秦国要变法,要推行新政……你可知道,将以何人何法而行之?”
甘成听来,拱手向东虚为一礼后道:“孩儿听说,君上得玄女授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策使鬼神之。这新法新政定然是那玄女传授的天帝之法……”
“哼哼!”老甘龙冷冷一笑,喃喃道:“天帝之法?荒唐!”
“父亲!”甘成见父亲竟然诽谤上天,当真有些诧异,忙出言道:“莫非,这其中……”
甘龙面无表情,既不点头也不摇头,只是垂下眼帘,出言打断道:“甘成啊!为父给你简拔了一个差事,律法司三等吏,明日你便去律法司就职吧!”
“律法司?三等吏?”甘成听来有些诧异。作为内政部长之子,就算要为官,也应该在自己老爹手下才是。而且所谓的三等吏,更是连小吏都算不上,一个略微识字,能够抄写简牍之人都可胜任。
“对!律法司!明日就去,卯时点卯,不可迟误,你可记下了?”甘龙也不解说。这边起身拂袖而去。
留下满头雾水地甘成。老甘龙头也不回的回屋就寝。次日一早,杜挚便领着十数名国府官吏找上门来,开门见山的直问甘龙道:“老师,今日一早学生前往国府应卯,便听人说仲公子去律法司做了一个三等吏,此事果真为老师之意?”
甘龙满脸不悦,反问:“怎么,老夫之子,连一个三等吏都不可胜任?”
“老师那里话,仲公子德才兼备。学识过人,若论才学,与学生只怕难分伯仲。仲公子真要出仕,老师不便出面的话,学生治下尚缺一名副司之职……”
“哼!甘成和你杜挚难分伯仲?老夫脸红呀!”甘龙毫不领情,直言道:“甘成既是老夫之子,自当由老夫管教,若其不可胜任吏之职,大可撤换。此事不必过问老夫。老夫有恙在身。诸位与杜司长请回,不送!”
“老师!且慢!”杜挚不死心。出言挽留道:“仲公子出任一个三等吏,太过屈才,我等是想……”
“杜挚!”甘龙突然一声大喝,厉声喝问道:“你既称老夫为师,老夫便来问你,甘龙可成教过你取材之道,惟以徇私么?”
言毕甘龙拂袖而走,留下杜挚和一众官员面面相窥。
而后,不过一日时间,这甘龙杜挚两人师徒反目之事便传遍了整个栎阳城。
也就在孟西白三族密议对策,甘龙杜挚师徒反目地同时,栎阳城中的招贤馆内也如市集一般热闹非凡。从秦国各地陆续归来的士子们,在撰写风物志之余,开始习惯于将自己游走乡间地所见所闻讲述出来,并且听取别人地见闻,以便丰富自己的风物志。
栎阳城中地招贤馆本是由一座废弃的兵器库房改建,原本计划可以容纳二百士子,后来鉴于慕名来的士子将近千人,这才不得不在库房周围增建房舍,至今日已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宅院群落。
而群落当中虽然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简易地房舍,但供人宴席纳凉的亭台也建有不少,这些地方自然成为了士子们的汇聚之所。按照无敌先早制定的标准,每位士子一日的餐饮伙食标准是黍米六合、r二斤,米酒一斤,菜蔬瓜果若干,就秦国的实际情况而论,已是富庶人家的伙食标准了。
却说这几日,前往陇西各地踏勘的士子陆续归来,一个小道消息便开始在招贤馆内流传:岐山县内,竟有一座人间天堂。
甚至,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也渐渐在栎阳城中流传了起来:
八月种秋,地熟大收。耕男织女,皆告上天。
有我山君,乞天见怜。有我山君,弭祸消愁。
穷水之渔,穷地之牧。悠悠上天,佑我苍生。
有我山君,仓满廪实。有我山君,灾祸全休。
据说,在岐山地阳谷之中,地产黍粮每亩可达十担,地中有甘泉喷涌而出,竟达数丈之高,河里架有水车,可役使水利碾谷磨面,当地牛羊成群,百姓丰衣足食。面无菜色,居于砖瓦修建地房舍之中,与秦地荒苦,百姓面色饿黄,衣衫褴褛的景象截然相反。
便说此时,招贤馆内正有士子再说阳谷见闻:
一名身穿葛衣的士子侃侃而谈道:“诸位,在下楚国士子楚山,日前本是在雍城踏勘,得见赵国士子赵费赵兄提及阳谷观,初时自然与诸位一般。那是决然不信……”
众士子不耐,便有人哄道:“快说见闻,休得赘言!”
“好好!”楚山只得打消闲话,从袖中取出一卷简牍,忙道:“在下七月入谷,盘居一月有余,与阳谷百姓一同秋收,计得粮产如下:谷中粮田四百六十亩,平均亩产黍谷十担又三斗。其中上田为十一担二斗左右。下田为九担六斗。”
“啊也!十担?”一众士子听的齐齐愕然。
秦国的“担”等同于山东各国的“石”,陇西贫瘠天下皆知,齐楚吴越之地或可有淤灌之田亩产能达到八担、九担,可在陇西秦国,这显然是绝对不可能地。
后世有关战国前期粮食亩产的典型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条:(1)《汉。食货志》载李悝这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这是指亩产粟1。5石。(2)《管子。轻重甲》说:“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这是说亩产粟0。2钟,1钟等于10釜,1釜也就是10石。因此。0。2钟也就是亩产粟2石。(3)《管子。轻重乙》说:“河淤诸侯,亩钟之国也”。这就是说,经过淤灌(用河里淤泥)的肥沃土壤,产量较高,亩产1钟,即亩产10石,五倍于《管子。轻重甲》中所提之数。(4)《史记。河渠》说:“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西。”漳水溉邺后。亩产多少?《论衡。率性篇》说:“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则亩收一钟。”亩产1钟,也是10石。(5)《史记。河渠》说:“秦开郑国渠,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也是亩产10石。上述五条材料中的前两条,说地是一般情况,所谓“百亩”,是方百步为亩的周亩。
(郑国渠是秦始皇时代开凿修建,后三条指的都是灌溉或淤灌之田,其产量相当于一般田地五倍,这是特例,不能把它们视为常规产量,担它说明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亩产10石的高产
也就是说,战国时代,固然山东六国已经出现了高产的粮田,但在秦国陇西贫瘠之地也能出现如此高产粮田,委实让人诧异。
当下便有懂得农学农事地士子提问道:“敢问楚兄,那阳谷的粮田,可是淤灌?”
“非也!”楚山摇头笑道:“乃是施用了由当今秦国君上秘制唤作地龙肥。施此肥料,便是狂野荒漠、生土碱地,也能立时化作上好粮田!”
“地龙肥?”众多士子面面相窥,惊愕非常,未及思辨,却见一名士子顿足而起,额手相庆道:“好!好个地龙肥,苍生有望,黎民甚幸!诸位,可有人愿与我同往阳谷一探究竟?”
街面上熙熙攘攘,尽是四乡八里各地进城赶集的百姓,各国客商也把满目琳琅的货物摆在街边,放置屋面,开门迎客。
正午时分,只见一名士子打扮地女子带着十余布衣骑士策马从城门除呼啸而入,逢人便问栎阳招贤馆在何处,引得百姓纷纷热议。
“啧啧!可瞧见,女子哩!”一个老者看着女士子远去身影,跟身旁之人笑道:“你等可曾听过,有女子做官地么?”
旁人笑道:“稀罕!可说不得,咱大秦日后可说不得有女子做官!”
策骑疾驰的女子一路探寻,不久便寻到了招贤馆,将马解与随侍之后,女子这便直入招贤馆,令侍从引荐馆令大人。
馆令听闻有女士子登门来见,也是诧异非常,出来一见之后,便自道:“这位少姑,何事求见本令!”
那女子不卑不亢,以士子礼参见,道:“在下墨家弟子王良,乃秦地咸亨县人士,听闻新君求贤若渴,特求见馆令大人,为王良录名。”言毕两名布衣随侍竟是台上一口硕大地木箱,馆令听闻这女子竟是墨家弟子本就吃了一惊,再见这口大箱,不由出问道:“这是?”
王良使人打开箱子,笑道:“此为王良亲身游历踏勘之后所撰《大秦三十二县风物志》,还请馆令大人一一过目,上呈国君!”
第一部陇西烽烟卷六墨子攻略…卷七变法强秦 第140章 墨袭华山
嬴无敌一年九月二十二,秋末。
秋风飒爽,秦国的骊山大营之内一片熙攘。此时正是暮食时分,大营之内数百道炊烟袅袅随风散乱,将整个营地所在的山丘之地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青色烟雾帐幕中。
就在距离骊山大营不远的一处山头上,两名樵夫一面手脚麻利的樵采柴木,一面却不时斜眼去数大营里升起的炊烟。片刻之后,两人各自背负起一担柴薪踏上返家之途,行至半途是与一个锄禾老汉不期而遇,三人对视寒暄,说了些不疼不痒的农家杂事后便自别过,其后老汉归还家中,取了一节炭头做笔,在一片竹板上写下了几个怪异的文字。
其后二日,这片竹板行山过水,几经周折,跨过数百里险途来到了魏国华山大营,摆放于魏国上将军庞涓的长案之上,而大魏国上将军庞涓捡起这片竹板只看了一眼,便随手丢给一旁的吏道:“归宗在案!”
自从魏归安邑,庞涓便率了占魏国精锐主力半数的四万魏武卒精兵和五万步卒、役夫直赴华山大营镇守。就庞涓看来,齐国趁人之危占魏国十数城不过是足癣之疾,而缓过气来的秦国一旦展开复仇之战,定将是大魏国的心腹大患。因此,庞涓上奏魏特请镇守华山大营,而将东线收复失地的战役交给了魏国的另外一名宿将魏寿,就他看来想要收复魏东失地怕要经年累月,可若是华山大营失守,让秦国一举收复函谷关这个关中门户之地和华山以西的大片沃土得以休养生息,只怕届时距离魏国灭亡之期便不远矣。
魏国对外攻伐的战略上,庞涓一向主张的就是:“首灭秦”。
陇西秦国虽然荒僻,可却是除燕国之外唯一和魏国接壤并且能够一口吃下的产马之地。魏国缺马。天下皆知,正因为缺少战马,昔年吴起难以为继之下这才c练出天下有名地魏武卒。庞涓与孙膑同为鬼谷门生,兵法战策自然同根同源,在兵种的运用建设方面,骑兵擅长远距作战,善冲击、袭扰、长途奔袭的优点自然知晓。就庞涓看来,一旦魏武卒全都骑上战马,其战力只怕将会提升三倍不止。就拿这次攻秦来说,围困栎阳时庞涓曾使武卒与秦军的精锐骑兵接战。虽然双方互有损伤,可秦军势在守城,因此即便有胜也不可能有机会打扫战场,因而魏军方面便捡拾了不少战死的秦军尸骸以及战马鞍具,庞涓便以战获的甲胄装备武装起了一只小规模的精锐骑兵,至战争后期其实力甚至能和秦军精锐骑兵不相上下。
尤其是缴获的秦军鞍具里,那对看起来并不显眼的脚蹬和样式怪异的鞍具让他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只不过,战场之上最为讲究地便是一个用兵之道和兵势。用兵之道固然是为将者之根本。但兵势,也就是士气才是一场战争能付持续的关键。自墨者出山为秦人驻守栎阳城时起,庞涓便以知道想要一举灭秦基本已无可能,其后魏被困合阳、丞相魏在安邑预谋篡位,要迁都大梁之事更是将他灭秦的最后希望完全扼杀。不得已之下,庞涓这才迅速班师,赶回国内企图寻找良机火中取栗,浑水摸鱼。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也就在他下定决心要立此大业之时,魏却是被墨者放了回来。让他当场呕血三升。
“中军司马何在?”庞涓放下手中记载了关于秦国骊山大营的侦查简牍,扬声喝道:“为何不见栎阳回报?”
一旁的军务司马回道:“中军司马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