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点燃希望
作者:
中山郡守 更新:2022-04-29 16:00 字数:2768
江复生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但寒风似乎要比自己醒的更早一点,醒过来看手机的时候发现刚早上六点,外面只透出了丝丝亮光。
既然醒了就没必要继续赖在炕上,穿好衣服江复生把被子叠好,将东西收拾好才走出房间,外面偶尔能够听到两声咳嗽,显然是少眠的老人比自己起的更早。
上山之后踏上村民走的小路,顺着这些小路江复生开始往更高的地方走,寒风吹到脸上有点疼,心里还暗自庆幸来的时候加了衣服,否则恐怕真的要打退堂鼓。
顺着小路几乎走到了半个多小时,因为担心自己迷路就没有就没有继续走下去,再就是担心寨子里发现自己不见了着急,那就更不好意思了,所以到了这里之后江复生调头往回走。
不过回到孙家寨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此时村里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夹杂着早晨的雾气慢慢向远处飘荡,没有被风吹散,同样也没有消失,就像是一条白色的丝带将山腰围了一圈。
“晚上睡得好么?”看到江复生精神饱满的从山上下来,孙永建心里感觉踏实了不少。
“挺好的,怎么电线还没拉到咱们这里?”江复生问道。
“明年就拉过来了,主要是电杆不好架设,水泥杆子太矮电线容易被树木碰到,而且山势起伏有的地方距离地面太近有些危险。
现在没有路,铁架电杆更是拉不进来,已经说好了明年村里出人把料运进山,找好位置浇筑地基安装铁架电杆。”孙永建说道。
听他这么一说江复生点了点头,看来上面对这些贫困地区的关注度丝毫不低,推进只是时间问题。
“走吧,家里已经做好饭了,吃完饭估计他们也该过来了。到时候你们三个一块走,我就不去送你了,钱的事吃完饭我就给他们三个送去。”孙永建说道。
“早点送去好让他们早点安心,能在这里坚持先去真不容易。”江复生说道。
担心江复生吃的不习惯,早饭给江复生煮的面条,还给他打了个鸡蛋。其实山里不缺的反而是肉食,自己养的东西根本弄不出去,杀了更没有人买,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几头羊几头牛一两头猪。
临走的时候江复生把来的时候买的零食全都倒出来,让孙永建去学校给老师送钱的时候带给孩子们,这才安心的和李宝才两人下山。
回到钢城市江复生把李宝才两个安置在旅馆,问清楚了需要的螺纹钢规格以及需要的数量,包括水泥在内全部列了一张单子。
自己生产的螺纹钢还好说,不生产的只能从其它厂子采购,再加上需要的水泥等等直接装了一辆半挂货车。李宝才和他的老乡仅住了一天就跟着大货车踏上归程,打死都没想到江复生这么快就把东西买了。
考虑到水泥的存放问题,江复生还让货车拉上了一卷塑料布,可不想自己的一片心意毁了。处理完这件事立刻把电话给铁桦打了过去,自从培训完之后打过几次电话,两人还没有再见过面。
不过公司的经营非常顺利,现在势头更迅猛,反而成了另外四家模仿的对象,考虑到公司变动就没有考虑分红,事情等到下一个年度再结算,不过公司盈利状况已经表现出来,福盛钢铁这个新股东绝对不会出局了。
“铁哥,有个事需要麻烦咱们的记者同志了。”江复生说道。
“你这话说的,都是咱们公司自己人,说话还用那么客气,说吧啥事?”铁桦说道。
“明年福盛钢铁需要改造但资金不足……”江复生一通交代,铁桦立刻领会了江复生的意思。
“没问题,这点事要是搞不定饭碗早丢了,听我好消息吧。记得哪天有空过来看看,你要是不来春节前我肯定会找上门的。哈哈!”铁桦大声笑着说道。
“没问题!我这边忙完了一定要去一趟。”说完两人都挂了电话。
《北方金属报》驻鲁东省的记者接到命令之后第一时间赶赴莒县,实在不知道这个地方有什么好采访的,不过听到铁总说一定要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如果稿子写得好可以投其它报社。
这句话更让两个记者摸不到门了,哪里有鼓励自己旗下的记者给别人投稿的,不过既然领导点名要去这个地方,肯定是有值得关注的焦点。
赶到莒县的时候一问才知道,要采访的几个自然村根本不通车,只能在就近的公路下车后最少还得赶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当然体质不好的恐怕一个小时未必能赶到。
考虑到摄像机的重量,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带上,再不行两个人轮着背,人家百姓住山上都不成问题不信这点东西背不上山。
两个人在车上被颠地半死不活的时候突然听到司机喊,“孙家寨的两位同志下车了,这里下车距离最近。”
“谢谢师傅!”两人说了一声拿着自己的器材从车上下来,结果下来就傻眼了,几十个人盯着他们两个看。
在这里下车的基本上都是去孙家寨方向,他们五个自然村在这里下车最近,貌似谁都不认识他们。
“老乡,去李家庄、孙家寨方向怎么走?”记者问道。
“去李家庄干啥?我们都是去李家庄,跟着上下山的人就能到。”一个小伙子应了一声,看着两个陌生人心里还有点疑惑。
“我们两个是报社的记者,听说咱们村子还没有通电通公路,准本去看看一下当地的情况,你们这是要盖房子么?”老板交代的事自然不能透露,眼前的情况还是能看出点什么,毕竟水泥钢筋堆这么多。
“我们遇到大好人啦,人家捐给我们五万块钱,又捐给我们一车水泥和二十多吨钢筋,给我们的娃子盖学堂。我们没别的本事,但动手还是行嘀。这不是路不通嘛,我们把这些材料都背回去。”一位差不多六十多岁的老人笑呵呵得说道。
这么一说两人才注意到村民准备的东西,就是用树杈做的背东西的架子或者背篓,力气大的背两袋或者三袋水泥,力气小的只能背一袋,要么就是两个人拖一根钢筋。先是沿着山路下到小山谷地步,然后再迤逦而上,此时要是再看不出什么来,那就太蠢了。
一个人把随身相机拿出来,另一个快速打开背包把摄影机拿出来扛到肩上,打开镜头就开始拍摄,远近景切换可以看到几乎没入远山中的乡亲。
“大叔,你们这是动用了多少人?”记者问道。
“七八百人吧,我们五个寨子在家的能够出把力气的都来了,就是为了早点弄回去好放心,昨天中午就开始往山上背喽,今天估计能够背完。”老人说完让乡亲在他的背架上放了一袋水泥,然后带着一根木棍当拐杖开始赶路。
拍了不少照片之后,这位记者拿起连接摄影机的话筒对着镜头,“各位观众,当你看到眼前的景象时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经过这里看到这个场面只是感到震惊,没想到山里的居民依然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生存。”
“然而我知道事情的真像之后,不得不为我最初的想法感到惭愧,这里并不是那个大户人家盖房,而是有个企业为山里的孩子捐助了一所小学,可是因为山路不通,只能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把建筑材料运回山里。”
“一个企业勇于站出来为山里的孩子做点实事,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同样也看到了这个企业领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接下来请跟随我们的镜头观看更深入的报道。”接着镜头再次切换到沿着山路蜿蜒而上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