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页
作者:
且醉风华 更新:2022-06-16 03:11 字数:1922
“不知,只是碰碰运气。”谢暎道,“那日您来时曾说是回家路过吃宵夜的时候听到有人与老板娘说起我,我琢磨那位找我写状子的史娘子应该会先找离她最近的友朋联手,所以过来寻了寻,见附近有三个食摊是老板娘在操持,但其中两个摊子都有卖炒菜,但那日您身上没有烟熏气,所以我估摸这里的可能性比较大。”
“还好,有幸让我等到。”他笑了笑,又礼道,“先生的策问写得实在好,读您一篇文章如醍醐灌顶,先生是大才,我来谢过先生指点。”
同样的一篇倡议状子,他写,行文虽没有问题,可眼前这人写来却更是字字珠玑,显见是个才华与见识都极广极深之人,而陶三郎让人给他送其亲笔写的这份过来,明显就是为了点拨他。
再联系起那份告示,谢暎心里对此人的身份已隐隐有了大胆的猜测,他有点紧张,也有点激动。
陶三郎眸光微深地打量了对方片刻,直到那份多酒酿少元子的酒酿元子被送上了桌,他才莞尔道:“坐吧。”
谢暎端正地重新落了座。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陶三郎道,“你当时是怎么想到要用女栏头向女商收税这个办法的?”
谢暎愣了一下,心说其中大义您不是都在文章里写了么?也不怕我偷两句匀一匀的……
他想归这么想,但回答却诚恳:“我见识不及先生深,不过从小识得个邻居妹妹,她一向是爱恨分明,所以我习惯了先理解她的想法再去解决问题,那日史娘子过来说起受人骚扰,我想既然告状只是治标之法,她更需要的不过是能太太平平做买卖,以后再不遇到这样的糟心事,那最好还是从根本解决。”
谢暎想得就是这么简单,有问题,那就要解决问题本身。
但陶三郎写的那份状子,却是从大盛的商事发展所需来写的,女商无论是在汴京还是在其他各路,早就是随处可见,数量一点也不可小觑,既然女子可以开立铺席,可以考牌当牙人,那自然女栏头也早该应时而生。
在他的笔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篇非常典型的策问。
然而陶三郎听了谢暎的回答,先是微微一怔,然后便笑了。
“不错,”他说,“这便是所谓的‘生活智慧’。”
谢暎略感赧然。
陶三郎又道:“其实以人为本也是没有错的,无论你从何种角度出发,所用之策都是为国为民,最后都是殊途同归。不过应试么,却又有些不同。”
谢暎点点头。
陶三郎舀了一勺酒酿汤,不急不慢地喝罢,又状似无意地问道:“但策问并非应试重点,你又为何看得这么认真?还特意找到这里来等我。”
谢暎沉吟了几息,说道:“实不相瞒,是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我自己兴趣所在,虽然策问并非应试重点,但我一向觉得比起作诗写论,它更让我有一种做实事的成就感。”谢暎道,“至于第二,是今日商税案发的那则告示,恰恰证明了我的这种感受,它是可以真正为民谋利的。我想,先生大约也是这样认为,所以那则告示才会来得这么及时。”
话说到最后,他已忍不住带着探究之意。
陶三郎没有说话,只继续慢慢地吃着那份少元子的酒酿。
谢暎也不再多说什么,静静等着。
陶三郎吃完最后一勺,拿出手巾擦了擦嘴,这才抬眸看向对方,浅笑地说道:“既然你有兴趣,以后空时你我倒是可以交流一下。”
谢暎一愣,待反应过来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后,当即起身礼道:“谢暎谢过先生。”
“不过在你中榜之前,我们不会再见面了。”陶三郎说道,“你也要答应我,不对旁人提起。”
谢暎想他多半是在商税案,甚至是在盐铁部为官,可能是怕传出和自己这个待举士子有近似师生的交往会影响不好,心里倒也能理解,于是当即保证道:“是,若旁人问起,学生绝不说认识先生。”
陶三郎微微颔首,说道:“以后每隔十天往中山正店旁边那间明清医馆去投文,就说是给张大郎的。”
他交代完这两句,往桌上放下了几枚钱,然后便起身走到路旁,踩蹬上马径行而去。
谢暎看着陶三郎主仆于夜色人群中离开的背影,不由有些恍惚地深呼吸了一口气。
第58章半真
姚大郎一早起来把自己精心捯饬了一番,逢人带笑,就连对着来问东问西的弟弟也比平时多了不少耐心。
姚二郎知道兄长今天是要相亲所以心情好,于是趁机会问了些买卖上的事,果然对方都一一解答了,而且显然比以往说得详细了不少。
“时候差不多了,我该走了。”姚大郎拍了拍他的肩,鼓励地道,“你用心学,以后来给哥哥帮手。”
姚二郎有点激动,自是满口应好,又祝福地道:“大哥哥一定能和嫂嫂琴瑟和鸣!”
姚大郎心里美滋滋的,面上却道:“傻小子,这离成亲还早呢。”
姚二郎呵呵笑道:“预祝,预祝。”
姚大郎高高兴兴地出了门。
他坐上车,又拿出身上备好的银雀钗看了看,想象着那位在媒户口中相貌娟丽的刘家小娘子,多少有些迫不及待想看到对方戴上这钗子的模样。
姚大郎沉浸在期待中,起先并不曾多注意搁在一旁的那两匹彩缎,因为那东西一般都是走个过场备下的,也用不着他上心,直到马车到了地方,他正起身打算下去,才不经意往缎子上瞥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