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汴京卖花 第129节
作者:吃吃汤圆呀      更新:2022-07-22 17:13      字数:5625
    “就是!”绿儿愤愤不平,“财帛动人心,那些人学会了配方会做了私下流通出去卖,到时候我们怎么防得住?”
    “不用防。”莺莺成竹在胸。
    果然被绿儿说中了,工坊里一些别有心思的人学会了配方便自己做了些花胰皂出去卖。
    可是并没有什么人来买。
    第109章
    工坊里一些别有心思的人学会了配方便自己做了些花胰皂出去卖。可是并没有什么人来买。
    工坊里的工匠纳闷, 便去跟自家婆娘嘀咕这事,反被婆娘质疑:“你卖多少钱?”
    “卖十六文。”工匠老老实实回答。寻常街市上买的肥皂团须得十五文钱,花满蹊卖十七文,他的定价不能比花满蹊贵也不能比寻常肥皂团便宜, 只能定十六文。
    婆娘取笑:“只要比你多一文钱就能买到花满蹊的花皂, 凭什么就来你这里买?”
    “可我便宜啊!”工匠还是不懂。
    “你要便宜个七八文肯定有人来买, 可是就便宜一文钱谁稀得买?如今花满蹊名号满汴京,买了花满蹊的东西才好在旁人跟前炫目,你个小工坊制出来的花皂谁要?”他浑家笑话。
    工匠摸摸头:“可我若是卖十五文,与普通花皂一个价也不划算。”
    花皂又不是普通胰子, 里面的配料还有花瓣呢!他可是去附近的花铺花大价钱买来的。
    “笨!”他浑家拍他一脑壳,“那就别做了!这些代工的银钱已经尽够我们花用。”
    像他这样想法的不在少数, 很快因着不划算工匠们便不再伪造了花满蹊的花皂出售,就算原价出售也赚不多, 何况压根儿没什么人来购买。
    花满蹊的花皂也很快成为了花满蹊的招牌货物, 这样一来花满蹊的废料很快就告罄,这难不住莺莺。
    她从花木铺子老板手里收购了大量他们用作废料的花瓣, 花木商当然即为高兴这场交易, 他们平日里会产生大量的花瓣残叶,这些又卖不掉钱又要花钱去清理, 这时候有人收购正好。
    花满蹊的收购条件是他们须得清洗干净晾干花瓣,随后莺莺请他们将这些废料花瓣打包送进工坊。
    原料由花木商送过去,花皂由工坊工匠生产,整个花胰皂的制造流程不用莺莺再费什么力气。
    渐渐旁的花木商看着眼馋,也动脑子想自己做花皂来做。
    可直到他们的花胰皂作出来放到店里才知不对:没有人买。
    为何呢?都是一样的价格、一样的外观, 为何不好卖?
    商人纳闷去问主顾, 才知人家嗤之以鼻:“一提起花胰皂都知道是花满蹊, 只有那等不入时的乡下人才会乱买呢。”
    原来汴京富庶,汴京城百姓手头宽裕之余自有自己一套追逐时兴好物的规矩:定要讲究术业有专攻,绝不会为贪图便宜而去不入流的店铺。好比买节礼馒头就要去孙好手馒头店,听鼓笛就要寻杨文秀,买五代史就要去寻尹常。
    这买花胰皂必然要去花满蹊,若是做错了便会被诸人嗤笑是没见识的“乡下人”、“南蛮”。
    花木商人的花胰皂虽然一模一样,可他们不是花满蹊的,何况价格差不离,别人为何不去买花满蹊的?
    其实说来也好笑,这些坏心眼的花木商人都是年纪大些的中年男子,不懂汴京城里小娘子们那套爱美经,只当万物以实用为上,同样东西必然能卖出去,结果现实给他们狠狠上了一课。
    这时候花木商人们才明白苏莺莺为何处处打着“花满蹊”的名号,他们这才留意起来:
    苏莺莺给花满蹊制作了特定的店标:正中是硕大一朵梅花,周围一圈黄木香叶和合欢叶围绕,侧面则是簪花小楷“花满蹊”三字。
    这个店标刻在花满蹊红木烫金招牌上,印在硕大的帷布旌旗上,更是出现在花盒上、花皂、花笺上。
    每个买了花满蹊东西的人都会记住这个店标,她们因着这个店标选择了购买花满蹊的货物,再因着这个店标再次加深对花满蹊的印象。
    再反观其他花木商人呢,大家都平平无奇,有人的店铺随着他的姓氏叫“赵记花铺”,有人胡乱就叫花铺,更多的人连个招牌都懒得放,只在门外堆放了许多花草,别人就知道那是卖花的。
    当时大家都觉得方便,或许还嘲笑过花满蹊费劲心力在货物上烫店标费时费力,如今经过花胰皂的事情才知道苏莺莺目光长远。
    她打响了花满蹊的名号,今后她售卖任何东西都有了保障,不用担心旁人家来抄袭模仿。
    这一点太重要了,花木行当的确太好模仿了,不像酒楼售卖不同口味的饭菜、酒坊售卖不同品质的酒水,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旁人抄都没法抄。
    花木大家售卖的都是差不多的鲜花,什么季节卖什么花,无非就是谁贵几文钱谁便宜几文钱打打价格战。
    可是苏莺莺有了花满蹊的名号就容易多了,花满蹊的店里今后无论出售再怎么便宜的东西都不会有人抄袭了,因为主顾是冲着花满蹊的名号去的,模仿者就是一模一样主顾都会不屑一顾。
    想通了这一点花木商人不由得赞叹起来 ,可这嫉妒不得:花盒、花笺、花露、花雕、花烛、花魁选拔、花皂,哪个不是花满蹊独创并在京里掀起一番波澜的?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么多点子,只能说合该人家发财。
    花满蹊的花皂便顺利在汴京城里流行起来,虽然便宜但因着薄利多销居然也赚了不少银子,绿儿月底盘账时候都吓了一跳:“娘子,单是花皂一月就售卖了一百两?”
    一百两如今在花满蹊的店铺利润中不算什么,可花皂便宜啊,这得买几百上千花皂出去吧?
    “只怕下月就没这么好卖了。”
    莺莺笑:“也不尽然,花满蹊的名号如今已经在汴京城宣扬起来,许多外地的客人回乡要置办汴京城的伴手礼时难免会想起我们的东西,花皂便销路不错。”
    原来如此,绿儿几个恍然大悟。花皂又不贵,又好看好闻,还有花满蹊的名号,送人体面又花不了几个钱,是上好的伴手礼之选。
    莺莺盘算:“就拿这笔钱去码头上再开一家店。专门卖花满蹊的礼物。”
    汴京城靠近运河和汴河,是举国上下最繁华阜盛之地,是以码头上每日里客流量极大。
    莺莺去了码头,在中人带领下看定了一个旧货塌房。
    “塌房”是建在水上的仓库,几根坚固的木棍上面支个小房子,凌空悬在水面上,倒像江南的吊脚楼。不过要更小更简陋些。
    原本这样的塌房都是用作仓库的,为的是方便水上取货,塌房的地面是可拆卸的木板,运货时船行驰到水面上,而后塌房伙计将木板抽掉,货物落入停在下方的船上,轻轻松松不费太多人力。
    莺莺倒很满意,她叫人修缮打扫了一番,又从遗属中雇佣了一个可靠的半大小子看店。
    而后便买了些二手处置的货架将货物堆放上去,又在花塌房外面挂上花满蹊的招牌,再寻了个干花干草热热闹闹悬挂在塌房外面,好叫人们都知道这是卖花的商铺吸引他们看过来。
    至此店铺就在黄道吉日热热闹闹开张了。
    码头上店铺也有,但都是食铺、麻袋、修船这些店铺,没有花铺,一下子就吸引了诸人的目光。
    还有许多人冷嘲热讽:“码头上哪里卖货的花店?”
    “就是,要出门时候都买好节礼装在行囊中了,谁还会到了码头才买礼物?”
    “苏娘子是不是想赚钱想疯了?一间平平无奇的塌房也能当店铺?”
    的确花满蹊这间店开得有些简陋,旁人都是正经商铺,只有它是由仓库改造而成,灰头灰脸矗立在水上一堆仓库里面,极其不起眼。
    可很快就叫他们大为震惊:那件塌房的生意居然大好,每日里都有人排长队!
    店铺里甚至还增加了一个伙计!一个在临水的窗边做生意,一个打开靠近陆地的门做生意,应付着两头的客人。
    “为何这店里生意会这么好?”
    这却是他们不懂了:这世间的确有许多未雨绸缪的谨慎细心人,可是也不少马大哈啊!
    有许多人临到码头边才想起要给家乡的亲友带礼物,这时候已经走到码头,没有什么旁的礼物可以卖,再回一趟城里又太麻烦。
    这时候花满蹊的存在简直是救命稻草!
    他们知道有多少男子擦着冷汗捧着买好的花皂坐在回乡的船舱里一脸欣慰“还好有花满蹊的礼物!”吗?
    花满蹊的店铺里有花皂、有花笺、有花烛,都包装得很精致,由雪白的油纸包着放在印着花满蹊店标的木盒里。还有几种组合起来的大礼盒,还有玉石礼盒,雕漆紫檀礼盒!真是奢侈!
    当然丰俭由人,你若是想便宜些可以买只用雪白油纸包着的,价钱只要十几文。
    花上不到半两银子,就能给七大姑八大姨夫人小妾都买一份礼物!
    谁能抗拒这种便利呢?
    除此之外,还有人只是路过汴京城码头中转,并没有时间进汴京城里,这时候坐船从水面经过,叫小厮买一份花满蹊的节礼也满足了自己:“买一份汴京城特产,就当好歹也算经过了汴京城。”
    渐渐地,花满蹊已经随着这些四处流通的旅人越来越有名气,花满蹊三字已经与汴京城捆绑在一起,就像别人提起刺绣就想起苏绣,提起雪梨就想起西京雪梨,提起查子就想起河阳查子。
    提起汴京城就想起了花满蹊:“那家花铺卖的各种东西都是汴京城的特产呢!”
    第110章
    在莺莺安心赚钱的这段日子宫里却不太平, 别的不提,单是外诸司命他们这些皇商送货的单子就变了:
    取消了宸妃的份例,多了静妃的份例,还多了一份三皇子的份例。
    三皇子今年五岁, 以往藏身在势在必得的太子和野心勃勃的二皇子之后并不显, 如今太子和二皇子都出了事他的地位便如日中天起来。
    如果说太子一系从前还有些盼着太子东山再起的奢望, 如今随着贺皇后滑胎、太子自刎都已经破灭。
    他们迫不及待寻找起新的依附对象。
    三皇子本来是最理所当然的人选,可是他年纪太小了,又忽然被推上高位,背后唯一的主理人是静妃。
    静妃是合适的人么?太子一系臣子们这才查探起静妃。
    不得不说静妃是个极低调的人, 这么多年带着个皇子在宫里活得如个透明人一样,就连最嚣张跋扈的宸妃都未将她打进眼里。
    是以诸臣子都查了好久:静妃父亲曾是个小县令, 如今已经去世,家里只有个弟弟也早早去世了, 唯一活着的亲人也就是妹妹了, 偏偏又嫁了个商人。
    原来当初静妃家败落,父亲弟弟去世姐姐又在宫里没有消息, 做妹妹的为了生计只好靠着官宦子女的名号嫁了个小有资产的商人。
    这是没有可用之人啊, 太子一系诸臣子们扼腕叹息,静妃若是有妹夫在朝中为官支应也好, 这般没根没基叫他们怎么与静妃联络?
    外面连个话事人都没有,怎么投诚?又怎么谋事?总不好每次商议大事都在宫里收买宫人传递消息吧?
    于是朝中人又将目光投向了端王。
    端王是最得官家爱重的一位皇弟,官家因为两个皇子的事精力不济,便有些倚重这位皇弟。
    三皇子还小,离着能亲政还有许多年, 投靠端王就意味着至少几十年的尊荣, 是以大半朝里势力都投奔了端王。
    可唯独萧照作为端王嫡系却在这当口疏远了端王。
    外头说什么的都有:有说萧照牛心孤拐不识抬举;有说萧照是个沽名钓誉之徒, 见端王如日中天便刻意疏远谋夺个虚名;还有人说萧照才干不够小船不能载重。
    这些外面流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莺莺收到的邀请她赴宴的帖子少了大半。
    这天绿儿便抱怨:“上月李尚书夫人说好了要请您来参加她家的赏秋筵,如今却半点踪影都不见。”
    莺莺笑:“人家不请我们不是省了份送礼的钱?”
    见绿儿被逗笑她才淡淡道:“以后你可莫要再说起萧大人官场上的事,如今不同咱们在市井里行动自在,一不小心被外人听了去可如何是好?”
    绿儿这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吓得脸色一白,莺莺便继续吩咐她:“市井里说错话无非是跟领居家打闹对骂,可若是官场上说错了话,轻则是被台谏官上谏参奏,重则被官家训斥罢官,你以后可须得谨言慎行。”
    绿儿忙应了声是。
    湘妃竹帘一动,萧照从书房里迈出步来,他嘴角带着笑意,手里递过去一盏茶:“喝杯茶歇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