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工部尚书的阴谋
作者:一夕秋月      更新:2022-07-31 19:01      字数:6191
    朱厚照看着这张鹤龄与张延龄走后,便对刘瑾吩咐道:“传谕给严嵩,让他给这建昌侯与寿宁侯多安排些课程,要延长他们学业时间,五年内不得毕业!”
    京师大学现在是寄宿制,非假期不准随便离校,因而,只要这张鹤龄与张延龄在里面待五年,就能少惹点事,这样朱厚照也就不必担心将来这两人犯下大案而被自己惩处时惹张太后伤心。
    张鹤龄与张延龄两兄弟心不甘情不愿地来了京师大学,与他们同时来的还有康海。
    “真没想到,我们竟然与状元郎成了同窗”,张鹤龄说道,而张延龄也跟着附和起来:“就是啊,这怎么教嘛!”
    康海也跟着摇了摇头,他也不明白京师大学为何一方面收只收进士以上的人入学,一方面又让不学无术的勋贵外戚子弟入学,难道是为了有教无类?
    严嵩这时候走了过来,先行了一礼:“欢迎三位新生入学,京师大学办学宗旨是兼容并包,纳百家之学,学生录取后也是听其自由求学,但得完成学业所要求之积分,这是《新生入学手册》,请收好,你们的档案已从礼部移交过来,现在你们可以选科。”
    说着,严嵩就带着这三人来往各科学院走,康海虽然对京师大学的独特教学方式早有所闻,但如今亲眼见识后依旧有很大的触动,尤其是在看见几个昔日的公侯子弟和张璁这个进士出身的文人在银杏树下讨论着什么时,让他更觉得新奇。
    “那不是英国公家那小子吗,现在怎么手里也拿着本书背,装什么文雅!想当年,这家伙还是个毛孩子的时候就跟着老子闯过青楼!把一书生给打下了楼,如今自己倒做起书生来了!”
    建昌侯张鹤龄说道。
    严嵩和康海见张鹤龄满口皆是粗鄙之言,也不好说什么,只尴尬地笑了笑。
    而这时候,寿宁侯张延龄则指着前面校场上策马奔驰的夏言吼道:“就是那小子把状告到都察院的!还打残了我四五个家奴,今日老子不收拾了他,老子就不姓张!来人!”
    张延龄喊了半天见没人过来,才意识到自己现在是在京师大学,自己已经是学生,身边没有家奴,也只得偃旗息鼓,讥讽道:“严司业,你们这京师大学都是怎么培养学生的,这文不文武不武,我们学什么?”
    “下官已经说了,你们自由选择!”严嵩回道。
    “四书五经我们不喜欢,我们想学点新鲜的”,张鹤龄说道。
    “新鲜的自然有,比如这理科,如今便有了新的学说,如地是圆的这个学说,你们可以去学学,也可以自己去论证批驳,写成文章,要是写的好,还会被登载在京师大学学报上。”
    “地是圆的?京师大学还有这样的学说?这不是瞎扯嘛!虽然本侯比不上康掌院学问大,但也知道天圆地方!”
    张鹤龄一听严嵩这么说,顿时就来了兴趣,他成天和钦天监的人打交道,虽然在别的方面不学无术,但这天文地理方面却也有些了解,便开始说了起来。
    严嵩待张鹤龄说完后,只笑道:“这个一种新的学说,陛下所述,乃一老道所授,而且还有实证,这是关于地是圆的的论证文章,建昌侯要是感兴趣,可以看看。”
    严嵩进了理科,把一份京师大学的学报给了张鹤龄。
    张延龄也在一旁看了起来,康海也有了些兴趣,忙也跟着看了起来。
    而张延龄年纪小,思维活跃,自然看得也最快,看完后:“这些不过是佐证!当不得真!如果地真是圆的,那是不是从现在这个地方为起点,一直朝一个方向走,将来也能回到这里?”
    “按理是这样的,不过天下人还没谁敢这样实验”,严嵩笑着回道。
    “这倒有些意思,以后本侯倒是想试一试!”张鹤龄这时候笑道。
    ……
    “回禀陛下,康海选择了文科,目前在自学《天演论》;建昌侯与寿宁侯都选了理科”,严嵩向朱厚照禀报了最新入学的京师大学学生情况,而朱厚照听后倒也不禁哑然失笑,天演论是他根据后世达尔文的进化论写的东西,用的是严复当年翻译《物种起源》时用的汉名,他写出来不过是让京师大学的学生开开眼界,但他倒也没想到康海会选择哲学科,还先看起了天演论。
    不过,对于自己这两舅舅选择理科,朱厚照倒是颇为欣慰,因为大明需要的就是理工科人才。
    “很好,现在张璁与夏言都可以毕业了吧”,朱厚照说着又问道。
    “是的,陛下,他们学分都已满,现在都已经进入观政进士期,夏言选择了工部,说是工部虽职权不及吏礼等部,但却是真正事关国计民生真正厉害处的部门,而张璁选择了礼部,说是礼部管天下人学业之事,乃是将来大有可为之处。”
    朱厚照听后不由得笑道:“都很有自己的想法,知会吏部,批准他们去工部和礼部做观政进士,见习半年,半年后再委与官职,到时候朕亲自安排,另外,告诉吏部,京师大学的学生都得单独立档,特别是张璁与夏言这样的人,就命为选调生档案库,储备大明将来的治国安邦之才。”
    严嵩听朱厚照这么一说,心里颇为惊讶,暗想按照陛下的意思,这京师大学毕业的进士以后都是要当做储相来培养了,也不知道自己这个京师大学的司业是不是也会如此,不过看王阳明现在直接成为了南直隶巡抚,似乎应该会在将来被安排为帝国重臣。
    “你的玉米种得怎么样了?”朱厚照突然问了一句,现在严嵩已与后世的大学教授官员无异,一边负责京师大学的行政管理一边也在进行农业研究,负责大明第一个农科。
    “回陛下,今年春天播下的第一批玉米倒也结了籽,熟透后收了一袋,产量的确比小麦高,而且可以在小麦收割后再种玉米,这样能收两次粮;
    臣打算明年春天,再播种一次,而且这次直接种十亩地,另外,其中五亩准备洒点磷肥试试,看看是不是产量更高一点,若能提高,便开始推广。”
    严嵩回道。
    严嵩所说的磷肥是皇家工业公司最新制造的产品,是用硫酸与磷矿石反应制造的肥料,也算是大明生产的第一种肥料化工品,且已经开始在皇庄内推广,并显著地让皇庄佃户粮食产量得到了提升,而且是很大的提升。
    除此之外,磷肥还被运用到了皇家工业公司的大棚蔬菜基地,使得皇家工业公司生产的反季节蔬菜不但可以满足在冬季大明士民对维生素的需求,而且还能保证反季节蔬菜的质量与产量。
    在这个时代也不是没有大户利用温室种出反季节蔬菜,但尽管有人种出来,在蔬菜质量上也赶不上皇家工业公司,因为皇家工业公司有化肥,使得皇家工业公司种出的反季节蔬菜不会因缺磷而发黄。
    朱厚照点了点头,并道:“到时候,朕让你巡抚顺天等府,由你先在京畿一带推广玉米种植!”
    严嵩听朱厚照有打算安排自己出去任巡抚,喜不自胜,忙谢恩起来。
    农业是一切之本,朱厚照不否认这点,未来自己要发动对外战争,自然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如今要是能把玉米推广全国,使得大明粮食产量增加的话,朱厚照自然也就更有底气在将来去发动对外战争。
    这一天,朱厚照在内阁与司礼监值房召见了工部尚书曾鉴与兵仗局的少监迟宗,为的是关于大明武器制造的事。
    大明近卫军的军事领导机关已经搭建,武器制造这方面自然也是需要改进的,不过大明在这个时代于武器制造方面其实还不算落后,真正落后的是管理工匠制度,匠籍制度极大的限制了帝国武器制造水平的发展。
    在大明,匠人与军士一样都是被单独分成一个籍贯,匠籍百姓的地位很低,比民籍还低,他们不能参加举业进入仕途,也不能经商,一般还要无偿为朝廷服役,还得受到官员的盘剥,也正因为此,许多工匠都会以消极怠工甚至是逃亡等手段来反抗。
    大明军械制造主要是由内廷兵仗局与工部军器局构成,而这两个机构的在籍工匠数量基本上是年年减少。
    “回皇爷,现在兵仗局的工匠数量比弘治十八年少了三十五名!”
    “回陛下,现在军器局的工匠数量已不足三百,比弘治十八年少十二名!”
    朱厚照对此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明朝工匠数量逐年减少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他现在想的是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据他所知,历史上的明朝后期张居正对此进行过改革,即允许工匠们自由择业,但需要向朝廷缴纳班匠银,朝廷再用这笔银子去雇佣工匠来制造兵器。
    朱厚照现在决定把工匠与大明武器制造的关系改得更彻底一点,他决定还工匠以自由,即取缔匠籍制度,毕竟匠籍百姓的数量没有军籍百姓的数量多,牵涉到的利益也没那么多,不像军籍一样冒然取消会引起全国军事地主的不满。
    同时,朱厚照也不打算向工匠们征收班匠银,这样也算是减少这些工匠们的负担。
    因而,朱厚照此时便问着工部尚书曾鉴与少监迟宗:“你们以为取消匠籍,还这些工匠为民籍,再由朝廷自己出银雇佣工匠制造兵器,而雇佣工匠的待遇与兵器质量与数量挂钩,也就是说谁做的好做的多就得到的俸银越多,你们觉得如何?”
    少监迟宗和工部尚书曾鉴皆面色一紧,他们内心里自然是不想让还这些工匠自由的,毕竟如果取消匠籍,他们就会少一大笔收入,毕竟工匠们隐冒与逃亡都是要给他们交孝敬银子才行的。
    但两人也知道皇帝朱厚照现在这样问自然是想要改的,因而,曾鉴先说道:“陛下此举无疑是利民之举,实乃善政!”
    “内臣听皇爷安排,以银代工,实为好事”,少监迟宗也道,但内心里却是极为抵触的,毕竟一旦由朝廷出银雇佣工匠,就意味着这些工匠就会同军士一样领禄米,而如今考成法大行,一旦以雇佣制取缔强征制,他们就很难从中得到好处。
    朱厚照见负责军器制造的两个部门负责人都没有异议,便也就放了心,毕竟这要这两人同意,也就意味着他们能接受雇佣制带来的利益损失,他们领头的能接受自然也就能弹压得住下面的官员,下面的官员也就能接受。
    “既然如此,内阁便拟旨,今后改匠籍为民籍,匠籍百姓同民籍百姓一样可自由择业,缴纳赋税服徭役,可入仕途,朝廷今后以雇佣制招募工匠制造军器,到时候旨意下达后,令户部与工部协同完成此事,在册匠籍百姓每户赏粮一石,以奖掖其多年来为朝廷出力之功,同时,再由工部自行招募工匠,另外兵仗局与军器局合并为大明军械局,设一督办侍郎官,挂工部左侍郎衔,督办军械局事,少监迟宗先担任为协办。”
    朱厚照说后,内阁首辅马文升忙称遵旨,在场的官员皆言陛下仁厚爱民。
    朱厚照只是笑笑,他发现最近朝堂上的官员似乎都听话了许多,他不禁在想,是因为自己之前手段强硬后让他们怕了吗,还是因为自己现在利用皇家银行的利益圈住一般官员后彻底让其他官员意识到自己这个皇帝的威势了?
    不过,就在朱厚照刚下旨取消匠籍制度,还匠籍百姓以自由且组合成立军械局时,顺天府便上奏疏,禀报说有刚从工部军器局出来的工匠五六人持着火铳打死大理寺一名少卿和一名户部主事以及一名行人司行人!
    三名朝廷命官被打死!
    这在大明朝足以算得上是一件惊天大案,而且火器本就是违禁之物!导致此案性质更加严重!
    但这件案子让朱厚照更为惊讶的是,凶手竟然是刚恢复自由身的工匠!
    “这是怎么回事,朕刚刚还这些匠籍百姓以自由,怎么突然便有他们打死朝廷官员的事?”
    朱厚照问道。
    “陛下,这是工科给事中卢书沐的奏疏,谏言朝廷当应恢复匠籍制度,理由是这些匠籍百姓皆身藏奇技淫巧之利,一旦心怀不轨便会酿成大错,甚至谋反弑上已有可能,当应由朝廷严管!不应将其与乡民等同视之!”
    焦芳这时候递来了一道奏疏,朱厚照不用问,也知道焦芳这是在提醒他,是有人故意在这么做,想以此来逼自己恢复匠籍制度。
    “顺天府的这个案子,你们怎么看?”朱厚照先问了这么一句。
    “打死三名朝廷命官,大理寺少卿已是重臣,而且还用的是火器,这已等同于谋反,于法理当应严惩!”许进回道。
    “东厂先查查这件案子,刚打死人,工科的言官就上奏,太急迫些了吧!”
    朱厚照哼了一声道。
    ……
    这时候,在教坊司一处隐秘的阁楼里,一名富人打扮的中年男子拉着一名内宦进了里间,说道:“我家老爷说,你们也太急切些了,这个时候就让工科的言官上奏疏,实为不智!最好多杀几个,让百官怕了后才能逼迫当今皇上改变主意。”
    “好,我这就把大司空(工部尚书)的意见转达给我家干爹,但是我干爹让我传话来说,东厂那边的人说,上面让他们查这件案子,你们这边小心着点!”
    这内宦说道。
    “放心!那几个杀人的工匠都是死士,他们原本就是在籍工匠,只是后来活不下去被我们家老爷养为了奴仆,他们家人都由我们家老爷养着,要是他们敢说出些什么,他们家人也活不了!何况,既然你们在东厂那边有人,自然也会有办法,弄一个他们在诏狱里被打死的结果。”
    这名中年男子阴笑道。
    “倒也是,我先走一步,如今宫禁查的严,若晚回去就会被宫里的人盯上!”这内宦说着就走了。
    而这中年男子过了一会儿才离去,到半夜才突然出现在工部尚书曾鉴这里:“老爷,宫里的人说,皇上让东厂查这件案子,看样子是信不过顺天府的奏报。”
    “当然信不过,谁叫那迟公公着急忙慌地让工科的人上奏疏,我们这位陛下啊可精明着呢,为了谨防到时候东窗事发,你去交待一下,过几天陛下要去军器局,你让他们把广积库的硫磺硝石都换成配好的火药,到时候再找人寻机点燃!”
    “老爷!这可是弑君啊!”这中年男子惊讶地道。
    “瞎说什么,这只是事故而已,如今天干物燥的,降落点天火也很正常,而且也为的是万不得已时才为之而已,如果这几天之内,陛下不严查深究,自然也不必如此!”
    这工部尚书曾鉴说道。
    “是!”这中年男子走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