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期待已久的廷议(第五更)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更新:2021-02-06 19:31      字数:2156
  此时,在谢家,谢迁的轿子早已备好了,一大清早,这位朝中重臣便已钻入轿子,动身前往宫中。
  每到这个时候,谢家总是灯火通明,只是后宅里,依旧是黑暗一片。
  后宅深处的楼,乌黑的楼里猛地燃起了一盏小灯,等窗户一推,淅沥沥的雨水便敲打而来,在这小窗边上,却是一张精致的脸,脸上的俏容带着与这天气一样的愁绪,她双目如星辰一般,借着幽光,远眺着谢家门前灯笼发出的淡红光晕,一伙早起的奴仆拥簇着轿子,徐徐朝着紫禁城的方向去。
  王静初扶着窗沿,收目光。
  脑海里有个人影挥之不去,她便坐下,有女婢给她添了一碗莲子羹来,道“小姐,你已一宿未睡了,赶紧歇一歇吧,叶公子吉人自有天相,肯定不会有事的。”
  王静初抿嘴嫣然一笑,只是这笑容却掩饰不住她眼底深处的忧心,她启开朱唇道“嗯,你早些去歇了吧,我在此等一等。”、
  她蜷腿坐着,缳首吃着莲子羹,细嚼慢咽,眼帘低垂,眸子似是望着碗中的银羹,听着外头雨水的沙沙声,一时失神。
  天气渐渐放晴,天空翻出鱼肚白,一匹快马宛如刺破了雨后清晨的宁静。
  哒哒
  马儿在一处小院前停下,这是内城一处偏僻的院子,显得很是简陋,甚至可以用破败来形容。
  骑马的人翻身下了马,将绳子系在柴门前的木桩上,他一身鱼服,身材魁梧,头着软绵绵的范阳帽,在他伸手推门的时候,帽檐微微抬起,露出一张粗犷的脸,不是锦衣卫百户钱谦,是谁?
  钱谦推门而入,口里大叫着道“老邓,老邓,他娘的,你还在磨蹭什么,火烧屁股了,你还去不去廷议?真真见鬼了,今儿该你出场了,你怎的这样磨磨蹭蹭,春秋可全靠你了啊。”
  邓健已戴了乌纱帽,穿上了官服,一身光鲜,此时正蹲在檐下就着米粥窸窸窣窣地吃着窝头,他抬眼看了钱谦一眼,咕哝道“稍等,我还未填饱肚子,不急,午门没这么快开的,你急什么?”
  钱谦气得跺脚“怎么不急,你难道没听到消息吗?春秋要遭罪了,这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若是给人”
  邓健却是摇头晃脑地道“哎,所以说你是粗人你懂个什么,朝廷虽然出了害群之马,不是还有忠良吗?有忠良在朝,怕个什么?”
  钱谦怒气冲冲地道“若是有忠良,这世道怎会如此?你看看,你天天说忠良、忠良,可是我看到百姓不是照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邓健怒了,放下窝头,气冲冲地道“哪哪有这样严重,当今天子虽然不甚圣明,可也是爱护百姓的,罢罢罢,等我吃完这个窝头再和你讲道理。”
  好不容易地拉着邓健出了门,钱谦让他骑马,自己在前头牵着,钱谦再三嘱咐“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春秋和咱们都是一路南来的吧,总要相互照应着,噢,前些日子,广济寺的大和尚跟
  我说,说我撞贵人呢,这贵人是文曲星,我仔细琢磨过了,这做官哪,不但要靠使钱,还要靠运,这运势是最重要的”
  “什么?你还使钱你使钱给谁了?”骑在马上觉得肚子还是有些空空的邓健揉揉肚子,眼睛眯起来,御史的本能,让他察觉出了什么。
  一下子警觉过来的钱谦忙是三缄其口,不再说话了。
  午门已开,百官鱼贯而入。
  雨后放晴,地上却依旧是湿润润的,脚下的官靴已经湿了,城楼上的钟鼓声,为首的刘健脸色沉重,领着百官至保和殿。
  所有人分班站定,大殿中没有发出任何的声音。
  叶春秋站在了人群之中,显得很不起眼,可是依然有许多人偷偷朝自己看来。
  他显得内心很平静,只是目光却一直落在不远处的朱学士身上。
  焦黄中今日没来,依然还被拘押在礼部里。
  可是当朱学士入殿的时候,叶春秋就一直注意到了他,叶春秋是真的将这个人厌恶到了骨子里,不过此时他不露声色,只将这股杀心潜藏在心底。
  朱德海似乎察觉到了一股恶意的目光,便头看一眼,见到了叶春秋,微微笑了,一副不以为意的模样。
  这时,刘瑾徐徐入殿,手提着拂尘,朗声道“陛下有疾,今儿的廷议,请诸公自行议政。来人,给几位年高德重的老臣赐坐。”
  这都是老规矩,所谓年高德重,并不是当真让年纪老迈的人坐着,能坐在这里的人不多,只有几个老,还有各部的尚。
  于是有小宦官搬了锦墩来,臣和诸部堂曲径分明的坐下,又有宦官给每人斟了一盏茶来,作为首辅大学士的刘健接过茶盏,并不去喝,只是悠悠然地闲坐。
  在他的下首,则是李东阳,李东阳低头揭开茶盖吹着茶中的茶沫,似乎对眼前的事事不关己。
  而再下首,正是谢迁,谢迁瞪着眼,看着对面的焦芳人等,不露声色。
  其余坐在一边的还有赵旉等尚,他们各自表情不一,却都好像商量好了的,表现出了异常的从容。
  与他们相对的,则是焦芳、张彩人等,刘瑾也笑呵呵地站在了焦芳的一边。
  焦芳对于谢迁投来的目光不以为意,显得风淡轻,似乎对于自己儿子的死活,根本没有任何的关心。
  张彩脸上带着笑,眼角的余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不知在打着什么主意。
  刘瑾僵着脸,一双眸子来打量和转悠,只是他嘴角浮出来的森森笑意,却令人不禁生寒。
  没有人说话,大殿中落针可闻,这些平时理应站出来主持廷议的诸公们,现在竟一个个三缄其口。
  只是每一个人都露出好整以暇的样子,一个个浑不在意的模样。
  不过这沉默,终于被打破了。
  有人徐徐出班,到了殿中,道“下官有事要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