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黑格尔,三段论法,正反合精神
作者:
龍吟月 更新:2021-02-06 21:39 字数:2683
1807年,黑格尔出版第一部作品《精神现象学》(ph?nomenologiedesgeistes)。《精神现象学》是一段伟大的概念旅程,带领我们从最基本的人类意识概念,走向最包罗万象而复杂的人类意识概念。
它的目的在於获致真理─绝对真理─但绝对并不代表最终与完成,而真理也不代表事实。
黑格尔追寻的哲学真理是无所不包的观点,而绝对这个骄傲的用语其实是宏观哲学下的一种谦卑态度:意识到我们都是宏观脉络下的一小部分。
个人对知识与真理的贡献绝对不是决定性的,相反地,总是局部、间接且片面的。
《精神现象学》的核心关切是精神─将所有人类与自然囊括在内的宇宙灵魂观念─的本质。
《精神现象学》的结论在於无所不包的精神,在这个精神中,并非所有的不合都已化解,所有的争端都已解决,所有的问题都已回应;而是无论不合有多严重,争端有多激烈,问题有多难回答,全都结合在这个精神中。
拿破崙渴望统一世界,但真正统一世界的却是黑格尔─当然,理论上说是如此。儘管如此,涵盖一切的意识观念却是迈向真实世界统一的第一步。
黑格尔在世时出版的作品还有《哲学全书》、《逻辑学》和《法哲学原理》。
其他有关歷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和哲学史的著作,则是在他去世后,根据他当年演讲时学生所做的笔记汇编而成。
黑格尔的著作以其覆盖面之深广而享有盛誉。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来理解哲学的歷史和我们身处的世界本身。
——在黑格尔,这个世界通常被看成是一个歷史的行进,其中每一个相续的运动都是為解决前一运动中的矛盾而出现的。
例如,他认為,法国大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西方社会中引入真正的自由。但正因為是绝对的初次,它也是绝对的激进的:在革命消灭了它的对立面后,革命所唤起的暴力**无法自我平抑。结局是无路可去的革命最终自食其果—得之不易的自由自毁於残暴的恐怖统治。
然而,歷史总是在对过失的自我学习中前行的:正是这种经验,也只能在有了这样的经验之后,一个由自由公民组成的既能行使理性政府的职责,又能实现自由、平等的革命理想的宪政政府才有可能得以出现。
在《歷史哲学》的前言中,黑格尔阐述:哲学表明,意识是存在於它无限多个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说,意识是存在於自由的、无限多的形态之中,而对立的抽象内省的形态只是它的一种反映。
意识是自由的、独立存在的、有个性的,仅仅属於精神。
所以作為单独概念的意识,由两部分组成,两者都各有无限多个形态。一部分是原则性的,另一部分是对每个歷史事件的具体反映。
所以他又说:通常意义上的意识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事物总体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对事物具体反应的抽象概念。
他同时说: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不同,对事物的反应也不同,和原则性的意识有所偏移,但是对於一个正常的人来说。这种偏移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取决於他的正常状态,取决於他对上帝的尊敬程度。
要了解这种概念的程度,属於形上学的范畴。
所以,虽然黑格尔的语言很难懂,但他阐述了:形上学必须要研究每一个事件中的命题和反命题如何联繫的机制,因此必须要比较每一个歷史事件中的例子和它们的原型,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的地方。
黑格尔对人类社会抱有一种有组织性和目的论的观念。他的著作语言丰富而难懂,对於现代读者来说非常令人迷惑。
不仅如此,他的观念和现代知识界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个人权利的观念也正相反。
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歷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右派和左派。
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伦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在宗教方面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这些年轻的黑格尔信徒经常在柏林希贝尔酒吧聚会、争论,这裡的氛围造就了对以后150年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们,形成了无神论、人文主义、共產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基本观念。
但是几乎没有一位黑格尔左派宣称自己是黑格尔的追随者,有几位还公开批评黑格尔的哲学,但是这种歷史上的区分法仍然在现代学院哲学中使用,黑格尔左派对黑格尔的批评导致一个全新的领域—关於黑格尔和黑格尔理论的文学作品。
当代对在校学生来说,為了方便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分為三个阶段,正题(例如在法国歷史上的大革命)、反题(大革命随后的恐怖阶段)和合题(自由公民的宪法保障状态)。
这种分法并不是黑格尔自己提出的,最早见於费希特的对个人和全体之间联繫的一个模拟描述。
黑格尔学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三段论法会掩盖黑格尔理论的真实论点,虽然黑格尔曾经说过:
要考虑到两个基本元素:第一,自由的意志是绝对的和最终的目的;第二,实现的方法,也就是说知识和意识的主观方面,包括生命、运动和活动。(正题和反题),但他没有使用合题这个术语,而是用整体。
这样我们就了解了整体道德和实现自由的状态,以及其后这两种元素的主观整合。
黑格尔运用这种辩证法体系解释哲学、科学、艺术、政治和宗教的歷史,但是现代评论家指出黑格尔经常修饰歷史的真实以适应他的辩证法模式。
卡尔、波普尔在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指出,黑格尔体系文饰了威廉三世的统治,他认為1830年代的普鲁士是理想的社会。
赫伯特、马尔库塞在他的《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崛起》中批判了黑格尔作為一个国家权力的辩护士,為20世纪极权主义的兴起开闢了道路。
实际上黑格尔并没有為这些权力形式辩护,只是认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為这些权力存在,所以也是合理的。
亚瑟、叔本华藐视黑格尔对歷史的解释,认為他的著作是蒙昧主义的,是偽哲学,许多英国学派的哲学家也遵从这种看法。
20世纪黑格尔的哲学开始復兴,主要是因為几个原因,一是发现黑格尔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还因為黑格尔的歷史观开始復活,再有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同,将黑格尔的理论重新带到马克思经典中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乔治、卢卡奇的《歷史与阶级意识》,掀起一股重新了解评价黑格尔的著作热,黑格尔的復兴也引起对黑格尔早期著作的兴趣。
现代美国的哲学家也明显受到黑格尔的影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