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天纵之圣,君子坦荡荡
作者:
龍吟月 更新:2021-02-06 21:39 字数:2803
魔侠保护者之一魔侠孔子
孔子(前552-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在世时被誉為天纵之圣、天之木鐸,经汉朝董仲舒倡议独尊儒术后,后世统治者尊為孔圣人、文圣、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臺湾、琉球、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早年生活极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為一种游戏。19岁时孔子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
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20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於老聃,学鼓琴於师襄子,访乐於萇弘。
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适齐三十五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
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国,辗转於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
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卫国。拜见卫灵公夫人南子时,孔子朝著北面,低头俯地,不正视;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
子路得知后,為此事甚感不满,表面上不说,但孔子心裡明白。孔子便对著子路向天发誓说:我如果不对的话,就让老天厌弃我吧!
数月后,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為次,其餘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為耻,顏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嘆:我从未见过像爱好美色那样爱好道德的人啊!便离开卫国。
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站立在郭东门。有人告知子贡,东门有人仪表像丧家之犬。弟子终把孔子寻回,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於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
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易传》,《春秋》,《孝经》,《论语》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仁的人生哲学仁是孔子和弟子反覆探讨的课题。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时机来讲述仁的真諦,可谓因材施教。
大致来说,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说:刚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告诉我们仁道就是真诚踏实,切忌浮夸不实而违逆正道。
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眾,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告诉子贡行仁不必好高騖远,从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顓孙师志向太高,孔子认為他的个性可能流於偏激,所以孔子告诉顓孙师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眾,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告诉顓孙师行仁要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著手。对於自己的修养要严谨,对待别人则是恭敬宽容,又能厚待别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顏渊是孔门弟子中的模范生,孔子曾称讚他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礼来进一步约束自己就可以了。《论语、顏渊》一章:顏渊问仁。子曰:克己復礼為仁。一日克己復礼,天下归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顏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冉雍品德优良,又有政治才干,曾任季氏宰。当他问仁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的回答比较偏向政治层面。孔子告诉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宽爱,如此一来,大眾对你都没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司马牛言多而躁。当他问起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诉他仁者其言也訒,揭示慎言的重要。
当子贡问仁时,孔子用比喻的手法来告诉他以友辅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又谆谆告诫我们:当仁,不让於师、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礼的社会秩序礼,就是节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有: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君子与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但孔子不认為这是唯一的差别,更重要的在於修养和境界。
对此孔子有很多说明,如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有著丰富而精微的内涵,并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说法,表示端正服饰是君子的重要大事,有关孔子推崇的服饰详见汉服。
近百年来,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将它误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无原则的偽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
他认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毕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為。孔子又说: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