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身未动,掌中佛国镇南伯
作者:
归卧故山 更新:2021-02-06 21:46 字数:2136
莫闲在山巅坐下,眼睛看着无垠的碧空,天柱峰远在云层之上,特别是高于云层之上的部分,终年积雪。
凡人不可登,而一般修士也没有兴趣,除非如莫闲一样,采集九天清气,但一般修士没有必要采取九天清气。
莫闲自夜晚上了峰顶,找了一块石头坐下,在周围布置了禁法后,便将灰莲祭起,灰莲直上数千丈,虽在夜晚,却隐隐有羊一种灰黑色光辉,这点比较奇怪。
采集九天精气,实质是采取清灵一点气机,这采气并不是把灰莲祭起就行,而是要深入灵空状态之后,起意念呈九彩汇入灰莲中,在此期间,莫闲和灰莲是一体,也就是说,莫闲需三月不断存思,采集九天清气,意念越空灵越好,这也是莫闲为什么借运的原因,因为在此期间,他的全付身心系于灰莲,采气一旦中断,时间就要延长,好在莫闲把时间放到三个月,他的本意只要月余时间。
他虽借运三月,但事情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莫闲只能尽量做好,他不希望发生意外,但意外来时,他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处理。
天空中的清气一点点汇入灰莲中,灰莲也逐渐变成白莲,一朵莲花静静于九天之上绽放,如果细看,它飘飘渺渺,其中似有无数气机在运转,种种法则反而在退化,重归于混沌,莲花的本质也在飘渺中改变,渐渐由后天向先天转化。
莫闲这样一坐就是七日,莲花约有四分之一变得晶莹无比,散着清辉,肉眼根本看不清,莫闲不焦不躁,继续炼着莲花。
南伯子和闻诸子几日来在奔波,查看着新皇的气运,发现新皇气运并没有发生变化,心中稍稍放下心,他们对那晩的事耿耿于怀。
和无跂子的关系一度很僵,现在又缓和了,毕竟无跂子要依仗他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南伯子无意间听弟子说,天柱峰上有光华隐现,他心中一动,御起遁光,看见天柱峰上一个道人端坐在那里,天空之中,一朵奇特的莲花在静静放着光华,那朵莲花上面四分之一已如琉璃一样,而下方四分之三,却如淡墨一样,显得很诡异。
南伯子一见,心动不已,他看得出这是一件异宝,对方祭炼多日,现在正在采集九天清气,他的脸色阴晴不定,要不要抢!他一身功行已快到元婴,但宝物并没有几件,天予不取,反受其祸!
一念及此,他骤然加速,他考虑莫闲现在处于静定之中,身边宝光隐隐,周围似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他没有攻击莫闲,因为他知道,攻击莫闲,急切间不能拿下,如果莫闲醒来,那么麻烦就大了,而抢夺莲花,一旦得手,立刻远遁,管他什么新皇,找一个地方闭关,等对方走了,再出来不迟。
他利令智昏,也不想想,莫闲既然敢这样做,对此早有预案,他吸了一口气,轰的一声,顶部出现一只大手,混元擒拿手,大掌破开了空间,只向那朵莲花抓去。
那朵莲花一瞬间完全脱离了刚才状态,光华净敛,南伯子心中冷笑,迟了,现在才觉察收回,已经迟了,大手一把抓住了莲花。
他已经准备好了,只要莲花一到手,什么也不顾,飞遁而走,他手接触到莲花,心中刚升起兴奋,那朵莲花居然纹丝未动,他心中一惊,再运劲,依然没有动。
他的心格登一下,知道不好,莲花陡然绽开,片片莲瓣沉重如岳,射出灰光,刹那间,他幻出的大手轰然而解。
他还没有反应过来,一只手掌在他的眼中越来越大,铺天盖地,这不是大擒拿手,而是真实的一只手,莫闲的掌中佛国发威了,南伯子身形迅速缩被摄入掌柜中佛国,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四周高山深谷,沟壑纵横,山谷之间动了起来,正好将南伯子被镇在其中,一道符箓出现,贴在他的泥丸宫上,镇住了他。
南伯子到这时都不明白,自己是怎样被莫闲抓住,连自己被镇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只好带着种种疑问,被镇压在掌中佛国深处。
其实,莫闲早就防范有人夺宝,他的莲花已经是成品,和他心灵相应,其中又吸收了地底浊气,其重如山,别人根本拿不起来,要不是莲花早已被莫闲炼化,莫闲也不可能拿起,所以,当南伯子在空中用混元大擒拿手时,除了打断他的存思外,莫闲并没有把莲花收起,并且,趁南伯子被莲花绊住之时,以掌中佛国将南伯子收入其中,虽然他的掌中佛国还只是一个趋形,但镇压南伯子绰绰有余。
镇压了南伯子后,莫闲又查看了四周,见无人来到,他又一次进入存思站在状态,这时间虽短,但重新调整后进入状态,却花了一天多时间,因为重新要继续,先得与刚才对接,缓慢而平衡地进行,先由细微入手,逐步加重意念,直到保持常态,前后花了一天多时间。
莫闲继续平衡地采集九天清气,好在所在之处,高于云天之上,没有风雨雷电的侵扰,但有白天与黑夜交替,风雨雷电虽不会来,但在身下云层中却时有发生,风雨雷电行乎下,却对采集产生影响,莫闲不得不小心对待,好在他借运之后,似乎运气好了起来,除了发生一次南伯子事件,其他的事,居然一次没有发生,这对前一阶段,霉运不断的莫闲来说,简直是天上神仙的日子。
转眼之间,时间过去了大半,闻诸子近来感到奇怪,与他一同下山的南伯子似乎一个多月不见踪影,他在干什么?
在他们修行中,常常有一二年不见踪影的,一次闭关就是几个月,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但现在不是闭关的时候,他们下山是受无跂子相邀,一方面是还人情,另一方面,他们也曾借此积些功德,已求更进一步。
“丙辰,你去看看南伯子道兄怎么了?”闻诸子吩咐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