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回 论文答辩
作者:弥坚长青藤      更新:2021-04-24 08:08      字数:2186
  其三,是武警支队的准确的情报工作和大局观念。他说到给武警支队的两次合作,都是武警提供了敌方情报。尤其是在追踪赵金龙时,解救人质与武警监视制毒窝点发生矛盾,武警支队领导胸怀全局瞬间下了收网决心,促成了胜利。他表示自己今后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卫我华夏,再立新功。
  他简短的讲话,获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接着,楚尹苏宣读了国安部对昆南省国安厅的嘉奖令。夏侯正亮代表国安部向昆南省国安厅颁发了“闻警而动,卫国干城”的镀金奖牌。孙朝栋代表s军党委宣读了给军部警卫连记集体二等功的决定。然后是军队、武警、国安厅、茶乡市国安局等单位一些立功受奖人员上台领奖。张友义、鲁猛、廖成栋等均在其中。
  昆南省委常委、省政法高官李焕然发表重要讲话,对军队、武警、国安厅三方紧密合作,摧毁制毒窝点的举动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今后更加紧密合作,把祖国的西南边疆建设成为一切犯罪分子难以逾越的钢铁长城。
  最后,武警禁毒k支队向昆南省国安厅赠送100万元改善装备费,向s军部警卫连赠送100万加强营养费。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立一个名目,给些钱表示感谢罢了。
  最让楚尹苏头疼的是省市两级电视台的记者,拍摄了会议实况还不算,非要搞什么专访。好在他请动了k支队参谋长吴敏康帮忙,说边孟制毒案件还没有侦察完毕,案情尚处于侦查取证阶段,不便于公开报道,这才逃过一劫。
  回到燕京,他一门心思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和学习中。不知不觉,两年的外院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他用两年的时间,修满了别人需要四年时间才能修够的学分,并且,准备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毕业论文:“从《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的故事》与《水浒传》看语言地域差异性”。
  听说楚尹苏用两年时间修满了本科毕业生的学分,并且英、俄、法、日、世界语等语种都比较精通,所以,其论文答辩之前,学院组织了一个强大的评判阵容。答辩那天,各个年级及研究生院都有学生旁听,500人的中型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台上,业务院长、系主任、相关语系教授济济一堂,都来欣赏这个18岁的毕业生风采。
  答辩一开始,系主任就问了一个比较刁钻的问题:“该生,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个极其敏感的课题?”
  一听这样的问话,指导老师就有些不太乐意。毕业生论文选题,本学期之初就报了上去,经过班级、语系、学院审核。确定之后,毕业生查资料,写论文,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这方面的问题。系主任这样问,无疑是节外生枝。
  楚尹苏不慌不忙,说;“各位评委、各位老师: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受时间、空间及传播区域宽窄的影响。在人类发展史上,每种语言都力图覆盖和影响最广泛的区域,在时代的长河里,留下自己语种的痕迹。因此,研究本语言与多种语言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及形式,进而探究该语言使用地域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和与其他语种的交融,是时代前进的必需。作为外语学院的一个学生,我试图通过在东西方都有一定影响的一部文学作品的比较,探讨东西方文化在相同文学表现形式下的差异和特点,为以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做一些努力,只是学术,无关其他。这是本院宗旨,亦是在下的初衷。本人不揣才疏学浅,阅历不足,特陈管见,就教于方家。不当之处,尚乞矫正。”
  “打脸,绝对是打脸。”不少人暗暗为楚尹苏犀利的语言而叫好,感到解气。外语学院本来就以培养东西方文化交流人才为己任。人家拿一部文学作品作比较,怎么就是敏感课题?如果是一般的人,被这样的大帽子一压,必定方寸大乱。堪叹人家绵里藏针,侃侃而谈,暗讽系主任连本院宗旨都不懂,乱扣帽子为哪般。
  “既然这样,该生必定熟读两部作品。请讲一下两部作品中,对三位女主人公特点描写的不同。”英语系一位教授说。
  楚尹苏点点头说:“《水浒传》中的孙二娘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店主,生性豪爽,劫富济贫,被人唤作‘母夜叉’,一个活脱脱凶恶丑陋形象。被称为‘母大虫’的顾大嫂是个中等生活水平的女性,大伯子是登州兵马提辖。但是,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其也要起来剧烈反抗。她施计诈大伯子探病谋反时说,假若不从,戳他三五百个透明窟窿。只一句话,杀人劫狱,敢作敢当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出生于大户人家的一丈青扈三娘,知书达理,武艺高强,其婚姻和命运却最不幸。先是被联姻许配给祝家庄的祝彪,继而被义兄宋江许配给矮脚虎王英。那王英本是个丑陋猥亵的好色之徒,武艺又差。两人交手时调戏扈三娘,被打下马来。就是这样一高一矮,一丑一俊的两个男女,因为宋江指婚,‘奴家但凭兄长做主’,就违心地嫁给了王英。再说译文,把三个人简单地称为丑女人、野女人、俊女人,模糊了出身和成长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单以噱头和男女情事吊人胃口,较原著艺术水平远矣。”
  “译文为什么较原著逊色这么多?”一位教授接着提出了问题。。
  楚尹苏说,这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时代的影子。《水浒传》脱胎于《大宋宣和遗事》,经过数百年的民间口头文学加工,一些主要人物形象已经栩栩如生。明清小说是华夏文学史发展的一个高峰。经过文人的提炼创作加工,情节更生动,形象更鲜明,成为华夏四大名著之一。西方译者对东方文学了解程度受限及某种偏见,更兼鸦片战争以来,他们希望鸦片与精神鸦片共同输出。他们以现代之笔,译往昔之事,岂不差乎!
  (上一章)返回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