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红娘子来访
作者:独眼狐狸      更新:2021-12-20 00:57      字数:4186
  石山本愿寺已经是伊达军在近畿的最大兵站所在,常规驻扎有不下一万五千的规模,四周防卫森严。同时,石山本愿寺还作为监狱的所在,近畿之战后不断有人送来。
  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地方上嚣张跋扈的豪杰,动刀动枪的武士,闲荡闯祸的浪人,更多的是虔诚不愿回头的本愿寺信徒。没有拷打,没有审问,也没有劝降。伊达家上下对于这些俘虏的态度就是无视,每天每个人一碗粗粮一小勺粗盐,没有菜,饿不死,吃不饱。缓慢的饥饿状态无情的折磨着大家的心灵,一开始还商量着逃走。
  尝试着逃走,在严密的防卫下,以及饥饿的状态,让他们无力去做任何高强度的体力活动,领头的十余人的头颅现在还被悬挂在木笼之中,也没有人愿意尝试。
  监狱的生活可以说是度日如年,这些人很快就失去了判断日子的能力,就这么在监狱里头苟延残喘。谁都不知道以后的日子会是什么,是拉到六条河原引刀一斩还是送到矿山做苦力。
  忽一日,有饭又有菜起来,这让原本麻木呆滞的俘虏们表现出了强烈的蠢动,他们以为这是所谓的断头饭,在断头之前要好吃好喝一番,浑不知他们的春天将至。
  石山本愿寺的俘虏躁动不已。
  在京都的本国寺,红娘子在黑田官兵卫的带领下走进了防守更为严密的本国寺,见到了那位曾在冈山城给予她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像倭人的倭人,两人见面尚不足一年时间,却已物是人非。
  倭人头目伊达政衡当日还是地方上的实力者,纵横于山阴山阳两道,今日更是杀进倭国京都,挡者披靡,名震海内,而红娘子则在和汪傲的斗争中失败、妥协。
  红娘子依旧是汪直的养女,汪傲的义妹,这样的光环已经越来越淡,声望大不如前,麾下人数大减。今日的她深陷于众多利益的冲突之中,让她殚精竭虑、心力交瘁。
  这次红娘子主动提出来拜访伊达政衡,是想要做最后一搏,也是汪傲和她做的一次交易,当然她如果无法说服伊达政衡和她绑在一起的话,她同样的会失去一切。
  从她的认知中,伊达政衡是一个最不像倭人的倭人,身上没有自卑,也没有暴富之后强烈的自尊。她知道,这一次交易将会是一场非常困难的谈判,她已没有退路。
  她没有退路,唯有破釜沉舟。实际上她已经拿定主意,无论伊达政衡是否接受她的策略借兵给她,若是成功说服伊达政衡,那么她将会咸鱼翻身,一旦失败她就会寻找一地了此残生。
  政衡设宴款待,并将他们隆重介绍给了诸家臣。汪直之名,在倭国可说是如雷贯耳,他的女儿来访,这让他们倍感高兴,认为汪直派遣了女儿前来为伊达家的上洛祝贺。
  汪直之名如雷贯耳,不过谁都不知道汪直已经身陷囹圄,生死未卜,要是知道的话恐怕就不会露出这幅模样了,反倒是会以一种痛打落水狗的眼神来看待他们了。
  红娘子果然不愧是汪直之女,表现沉稳,言行得体,与伊达家的上下相谈甚欢,但灿烂笑容的背后,却是难言的苦涩。她没有办法当场说出自己的来意,让她憋在了心头难以释怀。
  红娘子原本想着在私下里先试探一番,不曾想到伊达政衡竟然不给他任何的机会,这让她无法释怀。既然你伊达政衡故意疏远我们,不给我们说话的机会,那我们就当着众人的面公开说。
  红娘子放下酒杯,黄莺一般清脆的声音说道:“不知道伊达桑年纪轻轻统一倭国后,坐拥上千万人口的伊达家对于下一步有什么打算?难道真的要醉生梦死吗?”
  众人脸色微微一变,他们俱都看向了政衡。政衡今年不过二十五六岁,仅仅用了不过八年时间就从一介土豪变成了倭国第一的风云儿,很快就会一统倭国,统一倭国之后难道真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要知道倭国以武治国,上上下下全都是能上阵砍人的武士,要他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政衡微微苦笑了一声,他原本想借着酒宴疏远红娘子,不让他们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不曾想到红娘子的话语刺痛了众人的软肋。这让他知道,如果不解决此事,总有一天此事会爆发开来。
  红娘子眼见得在场众人的眼神一下子聚焦起来,知道她的话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中去了,这让她的心思一下子活络起来,不过坐在她下首的灰衣老者更是忧愁,一旦释放了倭人的野心,再想收拢就困难重重了。只是红娘子已经走投无路,唯有一条道走到黑了,就算这条道路让她背上千古骂名,无数人会戳她的脊梁骨,也在所不惜。
  伊达家一统倭国,统率数十万从乱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少年、青年时代都是战国乱世成长起来的,就算是他们的父亲祖父一辈也都是如此生活,让他们放下刀枪学做一个偃武修文的人实在是太难了。历史上,丰臣秀吉为何要发对侵朝战争,难道他真的看不出来光凭他的实力是难以撼动大明朝的吗?难道真的认为他战前判断错误,攻打朝鲜之后,明廷不会出兵援救。一个从最底层走上神台的枭雄,丰臣秀吉会是一个昏庸之人,他正是看到了天下一统后人们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到来,蠢蠢欲动,无数人想要重返战国乱世,他的丰臣政权很可能会分崩离析。丰臣秀吉在考量再三之后,做出了一个常人都会做的事情,内部矛盾外部解决。
  侵朝之战,种种原因之下,丰臣秀吉失败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无法走通的情况之下,矛盾还是没有解决,那么如何才能够解决这个矛盾吗?只能够走内战的道路了。
  政衡时常为了这件事情辗转反侧,他好不容易从微末之地构建起来的心血,如果没有办法来释放他们的热血的话,恐怕很快就会土崩瓦解,难道真的只有走上对外侵略的老路嘛?
  这也是政衡为何没有效仿镰仓幕府、室町幕府老路的缘由。
  现在他已经占有倭国三分之一的领地,拥有倭国的政治核心区域,只要他愿意,怕是会有无数人会跪舔,只要他愿意改变一贯的策略,保证他们的领地和财产安全。
  自源平合战后源氏首创幕府政权以来,倭国经历了长达四百余年的演变,期间公家反复夺权,武家一步步壮大起来,期间数度引来光明,再度统一,不过不管是镰仓还是室町幕府,全都是换汤不换药,中央政府依靠的是威望而非实力。如今应仁之乱以来,倭国好不容易再度出现了一位搅动风云的人物,乱世迎来了和平的曙光,必然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伊达政衡和源赖朝、足利尊氏最大的不同之处并非他低微的出身和地位,而是他所要建立的政权的基础,他的直辖领远远大于附庸们的数量。
  战国乱世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烽烟四起的黑暗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所有既定规则都会被无情摧毁,天地之间只剩下一个生存法则,那便是弱肉强食。
  乱世即将结束,统一者现在要思考的是如何转变人们的思想,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武士等级观念已经和倭国的文化思想融为一体,深入到每一个倭人的灵魂里,就如同大河之砥柱,即便有惊天狂澜,休想动它分毫。
  政衡并非力挽狂澜做出激进改革改变武士文化的大智慧者,他的表现时常乃是武士之中的异人,无论如何变化,他本身坐着的位置就是武士,一切都为了巩固武家政权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不同常人的行为都能够做出解释。异于常人,正是他能够如此迅速就能够成为天下人的缘故,这也是他传为奇谈的其中一个缘由。
  政衡缓缓开口说道:“明朝国土是倭国的三、四十倍以上,人口十倍以上,财力百倍以上,更不用说军队数量高达五六百万,就算其中大部分老弱病残不堪一战,不过凭借着人口优势和财政优势,短期内就能够组建起一支庞大的军队。况且,伊达家在倭国并非一家独大之势,拥有百万石的大名还有数家,不将他们打趴下,就想着对外扩张,实属痴人妄想。更何况,将武力操于他人之手,实在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政衡先是夸赞了一番明朝的实力,他所说的话大致上是没有错的。数据上倭国和明朝的察觉实在是太大了,看着这样的数据都能够吓死人。这个时代的倭国只有三岛,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北海道可不算国土,也就是说是比起现代的倭国要小许多,明朝可说是汉人王朝中的集大成者,不管是从国土、人口、财政等等方面没有任何优势。
  更何况,不管是谁,都会将军队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哪里会借给别人使用。政衡刚一说完,会场中气氛为之一变,能够坐在这里的都不是蠢材,将武力操于他手,望向红娘子等人的眼神中带着怒火。
  红娘子一滞,政衡的话让她有点儿无话可说,看似没有将话头说死,伊达家等到一统倭国之后并没有彻底放弃对外扩张,不过一切都要等到统一倭国之后。就算对外扩张也要在伊达家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不管红娘子什么事情。
  不过红娘子还是需要做最后的努力,她勉强微笑说道:“在你们看来,倭国和明朝对比巨大,一旦开战必然会引来大量敌人,这对倭国不利。而在明朝官方舆论,如今发生在东南沿海的战端,是倭国发起的侵华战争,是国战。在他们看来,汪直集团,与倭国是一体的,不分彼此。就算明廷中一小部分人知道两者之间关系不大,不过为了政治正确,舆论需要,必然会不遗余力的将两者牵扯在一起。人是有盲从性的,一旦将两者牵扯不清,就再也不可能说得清楚了。汪直集团失败之后,明廷为了政治正确,定然会对倭国有所行动,从战略上来说经济封锁将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
  红娘子说得话也颇有道理,明朝从官方到民间,为了政治、舆论需要,定然不会将东南沿海爆发的倭患说成是严厉的海禁引起的利益集团的反噬,如此一来就不是外敌入侵,而是内部造反。明朝不惜余力的宣传,倭国的形象会一落千丈,倭寇、罪魁祸首的头衔将永远戴在倭国的头上,摘都摘不掉,生生世世的永远戴下去。
  政衡倒也没有反驳,他知道红娘子说的不错,从海禁的政治正确以及民间的舆论需要来说,将倭寇和倭国联系在一起都是利大于弊的事情,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红娘子眼见得政衡陷入了沉默,再接再厉道:“谁说明朝一定就能够胜利?”
  众人相顾无语,以明朝的国力,想要荡平东南沿海之倭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就算他们是倭人,不过对待海对岸的强大国度,他们从内心深处是自卑和崇拜的。
  红娘子对于众人的目光视而不见,自顾自地继续说了下去,道:“明朝国力强大,可是它所要面对的对手也颇为强大,蒙古袭来的元寇的后裔重新强盛起来,出了一位中兴共主俺答汗。庚午年,大约在十年前,俺答汗向明称臣纳贡,希望扩大和增加交易,明廷加以拒绝,并杀来使。于是,俺答汗起兵数万长驱直入,兵临京师城下,明廷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答应俺答汗的通商请求。庚午之变使得明廷勉强答应通贡互市,实际实施却拖延反悔,每当反悔之时俺答汗就会起兵南下掳掠,迫使明廷上下不敢怠慢。”